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与合作(1 / 1)

《塔木德》中说:“帮助的人越多,生意做得越大。”

在犹太商人看来,生意经营中给别人帮助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最好的成功机会。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必须是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分享的意识。

1844年,德国维尔茨堡的一个叫莱曼的犹太人同两个弟弟一起移民到美国的亚拉巴马定居下来,并当上了杂货商。

亚拉巴马是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多的是棉花,但常缺现钱,所以更愿意用棉花交换日用杂货。但是很多商人觉得现金比较保险,不愿收棉花。莱曼兄弟与其他杂货商不同,他们积极鼓励农民以棉花代替货币。因为他们明白,在这里要赚钱,首先要解决这些农民的问题,帮助他们销售掉积压在手中的棉花,农民获得了利益,这样才能和他们长久合作。

以棉花进行实物交换的买卖方式,不仅解决了那些农民的困难,有利于吸引那些一时没有现钱的顾客,扩大销售,而且在以物易物并处于主动地位的情况下,有利于决定棉花的交易价格;另外,经营日用杂货本来就要运输,现在乘空车进货之际,顺便把棉花销出去,还省下了一笔运输费。

这种“一笔生意,两头赢利”的经营策略,很快使莱曼兄弟由杂货商而发展成了经营大宗棉花交易的商人。1887年,他们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中获得了一个席位,成立了一个“果菜类农产品、棉花、油料代办商”,从此以后,他们走上了大规模发展的道路。

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先在团队中获得成功的。在孩子漫长的人生中,团队精神直接影响着他的命运。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切,往往使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例如,当孩子自己玩的时候,有的父母会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自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愿意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有的父母常喜欢拿孩子来向人炫耀,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至于小题大做。

凡此种种,使孩子缺少练习说话的机会,不懂得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入学以后,这类孩子也很难适应学校生活,不容易结交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不是畏缩,便是争吵打架,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当代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内向、孤僻、沉默寡言、软弱怕事等性格,失去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过分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其实,孩子在三四岁时,就愿意加入到群体之中。到六七岁时,孩子们开始意识到,加入某一个群体能使他有精神上的归属感,可以增强信心。他们甚至会死心塌地忠诚于这个团体。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最为痛苦的是被同伴排斥。得不到同伴的喜爱或得不到团体的接纳,这对孩子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事,自信心就会受到挫折。

一位犹太教育家认为,通常有两类孩子会遭到伙伴的排斥:

一种情况是由于特殊原因暂时被拒绝。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迁居他处,人生地不熟。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找到他的伙伴,很快被同伴们所接受。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的性格所造成的。例如有的孩子性格内向,离群索居,极为害羞;有的孩子性格极为外向,富有侵略性,脾气暴躁。这两种情况的孩子比较让父母操心。尤其是后一种情形,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孤僻,容易沉浸于暴力与报复性行为的幻想之中。父母不加约束与管教,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为了避免以上这几种情况的出现,父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帮助孩子:

(1)如果孩子暂时没有朋友,父母就和孩子站在一起,给孩子一种心灵的安慰,不要让孩子有失败感与孤独感。纵然这种安慰是暂时的,却是孩子需要的。

(2)不要把孩子死死地限制在家中,这样孩子可能会更加封闭。交往的技能只有在与人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比如,让孩子去找伙伴玩,邀请邻居家的孩子或孩子同班同学来家做客。

父母可以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交往,有利于消除孩子交往中的胆怯、恐惧心理。比如,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做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提醒孩子注意大人间的交往与谈话礼貌;家中有客来,把孩子介绍给大家,让孩子参与接待、倒茶、让座、谈话等,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

(3)父母要鼓励孩子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开眼界、长知识。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就要鼓励他们参加一些以某项技能、兴趣爱好等为基础的特定的团队。在这些团队中,成员在个性、兴趣和社会技能方面更有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因而孩子们更容易相处。同时,父母可以加入某个团体,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感染。深厚的家庭传统是重要的资源,它会让孩子受益无穷,如果家中每个人都能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些,互相帮助,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关心别人,与人合作,与人共处。

(4)培养孩子有与人合作的愿望。现在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特别强调,应聘人员要求具备有关的知识技能,爱岗敬业并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包含着诸如团队、合作、信任、诚实、奉献、敬业等很多道德品质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善于合作。在科技高度发展的21世纪,一个人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合作。

父母要利用生活、学习、游戏中的有关情境,让孩子从具体事实中逐步体会到:一个人再能干,也难以独自做完所有的事。有些事需要众人的同心协力来做。例如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家庭清洁工作,如果妈妈一个人做,要花一个多小时;如果爸爸、妈妈和孩子分工合作,则半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妈妈也可以同时提出几个合作分工方案,大家讨论,在讨论中教育孩子明白分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则合作的有效性也会提高。

(5)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消除孩子孤僻的心理障碍。比如,值日时要负责任,对有困难的小朋友要有同情心并及时给予帮助。对于孤僻的儿童,首先要消除他与其他孩子的疏远感,使他真正参与到孩子中间去,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其团队精神。

(6)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游戏可以说是孩子们的重要科目。游戏中父母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比如,将孩子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比赛,赛完后分析获胜和失败的原因,让孩子知道服从集体利益,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

(7)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适当教育孩子树立争第一的意识,可以使他以较高标准要求自己。但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在争第一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心态,一定要用正当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