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猺乱”(1 / 1)

“猺民”在明代以前已是居住在华南山区的土著。1430年以前,他们对西南地区并不构成严重的军事威胁:劫掠是有的,但广东或广西的通志都未有“猺民”威胁的记载。两广交界地区最早的一次“猺民”袭击事件发生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其时广西流寇纠集“猺民”突袭新宁县治,把当地洗劫一空。[4]黄佐纂修的《广东通志》(1561),记载了有关的“猺民”起义的故事。[5]

1440年,情况变本加厉。不过,尽管有零星的骚乱报告,朝廷显然并未打算进行什么重大部署,1445年还将广西驻军调离了本省。1449年,珠江三角洲爆发了“黄萧养之乱”,广西省政府要求调回驻军,惶恐之间,奏称地方骚乱迫在眉睫,还述及寇盗袭击村庄、杀戮乡民、掳人勒索。[6]

朝廷原初的反应,是责成广东或广西的军事指挥官来平乱,但直到1452年,才派王翶以总督都御史身份主理广东军务。而王翶不到一年便离任,由马昂接任。马昂在1456年在两广进行首次重要部署,针对泷水的“猺民”。[7]

这个阶段还谈不上有什么军事政策。明初对“猺民”采取宽大的政策,《明实录》中载有不少例子,“猺民”首领自明初即向朝廷效忠,入京进贡,并得明帝奖赏。[8]众所周知,外省军队不易适应“猺民”等“蛮族”居住的地区,朝廷的政策是招募土著加入军队,由他们的首领任指挥。这项政策在朝廷给王翶的诏书中说得一清二楚:“如果官军调用不敷,即拘各部土官,宣明朝廷优待、授以爵禄之意,量加奖劳,令起狼家军士,相兼官军调用。”[9]明代将广西土著组编而成的军队称为“狼兵”,而这些正是马昂用以部署的军队。

军事策略直至1458年叶盛任广东巡抚时才开始成形。军事策略对于他来说,也许是环境逼出来的。西江南部,“猺民”对泷水的袭击与由广西进入广东的苗民有关。西江北部,明军与湖南广西交界的苗民周旋十年以上,苗民的威胁已经由湖南沿湘江伸延入广西。那是从北面进入广西的主要通道,经过著名的灵渠,先后经过桂林和柳州,然后来到西江。这条西南线稍向下游方向,与西江接合的地方,便是大藤峡;那里生长的大藤越过峡谷,宛如吊桥,“猺民”攀藤而过。据说这是西江两岸“猺民”的基本通途。从明军看来,大藤峡是“猺民”行军的中枢:“猺民”由此可达柳州或桂林,或可南下至泷水。[10]

16世纪“猺乱”相关地点图

叶盛1458年制定的策略要求两广联军,其中包括大批“狼兵”(由远在大藤峡西面的田州知府岑鉴率领),攻击泷水和全州(桂林附近)的“猺民”,打胜之后,翌年进至大藤峡。[11]可是计划并未实现,这次失败显示明军的指挥官对于“狼兵”的依赖程度,尽管他们应该只占25万左右官军中的5000。[12]田州知府是个土官,在叶盛进军泷水之时遭自己的兄弟杀死。“狼兵”没有如约出现,而没有他们的支援,官军骤败,直至任命出另一个指挥官,才再展开了新的部署。另一方面,官军败后,“猺民”的袭击深入到了广东新会。[13]据载,新会父老曾于1462年向接替马昂的叶盛呈请留任陶鲁,以表扬他保卫新会之功。[14]

在有关“猺民”侵袭和对他们用兵的众多文献中,以下这个有关广西浔州府平南县出身的进士张廷纶的故事值得详尽引录,以见某些军事行动的真实情况:

(张)天顺四年进士。时两广弗靖,谍报某村落附贼,参将范信列村落名,欲屠者识以白圈,否者黑。当死者无虑数千人,实皆良民。公(张廷纶)以进士家居,有以其事奔告公者,曰:明发进兵,竟齑粉矣。公即夜叩军门告变。信出见,公曰:闻将军欲剪屠村落耶?曰:然。公曰:不可。信咈然曰:闻公刚肠疾恶,今乃欲为附贼地耶?公曰:不然。民实不附贼,公无过听。天子命将欲弭寇以安民,今乃诬民以为寇,民不死于寇即死于兵,等死,且将从贼以苟活。是驱民从贼也,乱且弗戢。信曰:公敢保此曹果不从贼乎?公曰:愿以家族百口保之。信大屈服,立下令已其事,且拜公曰:数千人死命赖公而生,信有死罪赖公而免,敢不拜公之赐。[15]

大藤峡之役终究是一场屠杀,其残暴程度和范信原计划不相上下。

然而1465年,派任平定“猺乱”的新指挥官韩雍及其部属举行了一次会议,从中清楚可见处理“猺乱”手段之残暴。韩雍与部属之间,就下一步所采取的策略有不同的意见。他的部属建议分散部署,哪里有乱事便扑击哪里。韩雍则坚持认为广西祸患之根在大藤峡,于是想以该地为攻战目标。兵部把贼势猖獗归咎于“绥靖”政策——亦即把土著招募为官军的做法。有些说法甚至指“猺民”是娇纵孩儿,合该笞之而后可。[16]

韩雍领兵三万南下,至广西与16万大军会合。他首先攻击支援大藤峡“猺民”的村落,然后兵分两路,从北和东两面进攻。他擒获了一个叫候大狗的,还有780多人。在其后的文献里,候大狗是一个滋事分子。另外,韩雍又砍了3200人的头。他更把峡谷的大藤割掉,大藤峡从此改名断藤峡。“猺民”的侵袭于是停息。[17]大藤峡之役后,换来了二十年的和平,期间虽有军事冲突,但明帝再派遣远征军南下平定地方,却是大藤峡之役后60年的事,由王阳明带兵,进军田州府。

用兵田州乃肇因于岑姓土官之间的互相残杀。他们是岑伯颜的后人,岑伯颜在归顺明太祖后成为田州知府。这是世袭的封号,其后多年引起不少争斗。这些封号以及连带土地的争夺,成为朝廷的隐忧,因为一些土官如田州的岑伯颜和他的后人,是派往广西作战的指挥官的亲密盟友。1459年,伯颜的玄孙岑鉴被杀,把叶盛弄得狼狈不堪。官军追捕凶手,并把岑鉴的封号赐给他的兄弟岑镛(岑鉴的儿子已死)。岑镛死后,由他的儿子岑溥袭位,但战事不久即爆发。1480年,恩城和泗城州的土官攻打田州,赶走了岑溥,并分占了他的土地。1490年,岑溥由明军奉回田州,明室授予他冠带,并着他把部分军队归梧州管辖。[18]

这一段历史须加以叙述,原因有二。首先,岑溥在1499年为儿子岑猇所杀,但岑猇旋又自杀,岑溥的位子于是由另一个儿子岑猛来继承。[19]从猛开始,一系列的事情导致了后来的王阳明“平乱”。第二,这段历史有助于提醒我们广西情况之复杂。直至朝廷被拖入岑氏的家族纠纷之前,当时的文献是把战事说成是朝廷官员与土著之间的矛盾,土著“叛乱”,而朝廷“平乱”。但是,随即可以看出,事情远为复杂,而占优的往往是土官。

岑猛在他父亲被杀至1527年去世期间,先是受他的远房叔父思恩知府岑浚监护,后来则受朝廷监护,当上了田州府同知。据说,他重得封号,是由贿赂太监刘瑾得来的。尤其重要的是,他在带领亲军征战江西时引人注目,其后成为广西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是否真的反叛,并不清楚。但广西官员有意改土官(世袭头目)为流官(朝廷派任),似乎就是有感于岑猛有这样的企图。但是,岑猛尚未来得及大展拳脚,就被他的岳父杀了。[20]他一死,田州和思恩的头目“叛乱”,王阳明受命镇压起义。他利用手段,说服这些头目投降,然后动员叛军转向大藤峡和上游的八寨,即当时“猺民”的基地。这次行动据称部署了20000人,而被斩首的“猺民”达600人。根据其后升任广西高官的田汝成所说,此次战事后大藤峡南部太平无事。[21]王阳明在这次军事行动后,不但建议留任田州的土官,更推荐岑猛的儿子邦相当州判。他也暗里承认岑猛另一个儿子邦佐在大藤峡附近的武靖州当知州。可是,1537年大藤峡北部再度发生战事,而邦相束手无策。

这番概括的描述,足以显示土官之间的仇怨,与朝廷的政策一样,也是“猺乱”的一个因素。但是,原因却远为复杂,因为其中除了涉及土著头目之外,也涉及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