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县志》还有两篇有关明代潞安建府的碑记,内容与现存上党门的碑记大同小异。[28]潞安府创立,与“青羊山之乱”密切相关,但上党门的碑记,有特别暗示动乱后的民间军事组织的作用。《长治县·建置志》记录当地两处村镇的土城,都认为与“青羊山之乱”有关,可见这个“根基故事”不仅适用于城市,也适用于乡下[29]。实际上,这些山区村落,也长期有民卫组织。《陵川镇国将军孤云墓表》记录嘉靖二十一年(1542)蒙古入侵时事:“潞有民卫,卫兵皆先期戍边,临敌无备,城中汹汹。翁[孤云]倡约登城,诸子若侄皆争出伏健卒要害,虏闻先声而蹑境引去。”历次变乱增强了地方上的军事武备,是很可能的事,但是将军事和行政发展归咎于某次动乱,与事件的“根基故事”的作用很有关系。
“青羊山之乱”的缘由,由于资料不足,已无从考究。“青羊山之乱”作为潞安建府缘起的解释,只能当成部分的理由。潞安建府是官僚系统在礼仪上加强代表性的后果,也是藩府过渡到地方政府制度的过程。其中,与藩府有强有力关系的人,利用礼仪,表达其接受官僚制度的要求,从而改变身份,在新制度下找寻活动的地位,理学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1] 原文为中文,原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66~73页。
[2] 本文各处提到的“青羊山之乱”、“动乱”等用词,都是古籍原文的表述,绝不意味着作者认为其本身是“乱”,望读者鉴之。
[3] 《明世宗实录》,卷81,第13页;卷85,第8页;卷86,第4~5页。
[4] 《明世宗实录》,卷94,第2~3页。
[5] 同上,卷98,第19页;卷99,第11~12页。
[6] 同上,卷89,第18页。
[7] 同上,卷94,第2页。
[8] 同上,卷99,第4页。
[9] 《皇明经世文编》卷202,第14~15页。
[10] 《泾野先生文集》,卷4,第8页。
[11] 同上,卷5,第8页。
[12] 《泾野先生文集》,卷14,第28页。
[13] 《泾野先生文集》,卷24,第3~8页。
[14] 《泾野先生文集》,卷39,第22~24页。
[15] 光绪《长治县治》,卷4,1933年重印本,第3132页。有关当年华北的动乱,参看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9~354页。
[16] 《桂州文集》,卷13,第65页。
[17] 《明世宗实录》,卷85,第13页;卷86,第17页;卷87,第1页;卷92,第10页;卷93,第12页;卷96,第2页。《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382~5383页。
[18] 《桂州文集》,卷13,第65~67页。
[19] 《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3606页。
[20] 《泾野先生文集》,卷4,第38页。
[21] 《长治县志》,卷3,第40页。
[22] 《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5007页。
[23] 《长治县志》,卷6,第6页。
[24] 同上,卷6,第61页。
[25] 同上,卷6,第65页;又卷4,第17~19页。
[26] 《明世宗实录》,卷77,第5页。
[27] 《长治县志》,卷6,第62页。
[28] 同上,卷3,第7~9页。
[29] 同上,卷3,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