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镇图
“佛山忠义乡”的“忠义”乃是明朝皇帝1452年所赐,用以表扬该镇在1449年“黄萧养之乱”时起而抗贼。从那时起,“黄萧养之乱”便成为佛山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北帝庙供奉的北帝,即明朝官方所称的真武帝,在“黄萧养之乱”期间保护佛山,其庙也获封为灵应祠,而在16世纪,又兴建了一座流芳祠,用来放置22位抗贼有功的父老的灵牌。据我们所知,流芳祠早在1513年已被视为北帝庙的一部分。[10]
以祠堂为中心的宗族15世纪时在珠江三角洲还没有占主导地位。[11]佛山在“黄萧养之乱”期间尽管已经公认是一个人口稠密的贸易和工业中心,但也不过被视为九社、八图,或二十四铺,完全没有任何镇的意味。[12]社是指土地龛周遭的社群,图是明初里甲制的一个单位,而铺则是“黄萧养之乱”期间所建立的地方防卫组织的一个单位,后来用以指佛山的一个区。“黄萧养之乱”后,总称为八图的里甲登记户被人视为佛山的领导者,并且负责管理北帝庙。里甲制与地方信仰结合的方程式,是整个珠江三角洲村际管理的特色,与城市无涉。
可以肯定的是,八图的范围大于九社。“古九社”所指的范围甚至连佛山一些最古老的社也不包括在内,例如北帝庙后的鹤园社,或可能是佛山最古老的墟市普君墟附近的两个社。[13]也可以肯定的是,九社总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古洛社居首,这里建有冶铁炉,佛山由此成为冶铁工业的集中地,而铁厂则掌握在霍氏中人手里。八图涵盖了所有这些社的户口。然而,图这个里甲单位并不是由地域单位组成,而是由户口组成。社与图互相交叉,但我们怀疑,图的轮番赋税之责,和社的轮番祭祀之责,在很多方面是互相支持的。
里甲制在佛山推行,以及当地获“忠义”的封号,是明朝初年国家向地方社群扩展的一些侧面。伴随此等发展的,是北帝的地位由一个普通神明提升至佛山的主要神明。[14]北帝的突出地位早见于1449年以前,一篇写于“黄萧养之乱”以前的文章提到,商业纠纷尤赖北帝排解。1429年,两个当地人在北帝庙发现了一些恶兆,迫使他们捐钱买入毗邻的土地捐给庙宇,土地上建有冶铁炉,所以须把铁匠逐走。[15]除了明初的君主对北帝的敬畏之外,北帝显灵庇佑佛山免受贼兵**,也使北帝庙在佛山诸神中间脱颖而出。[16]记载北帝获赐封号的文件不厌其烦地指出,佛山成为“忠义”之乡正是北帝之功。从北帝庙的堂皇建筑及其在当地文献中的形象,都可见此庙在佛山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在《佛山忠义乡志》的地图中,北帝庙居于显眼的位置,并且位列“官署”之下,其他庙宇则归入“寺观”。1830年出版的导游手册《佛山街略》,迎面便是一幅北帝庙的图画和简史。[17]陈炎宗的文章指出,北帝庙让佛山成为北帝之乡,而佛山在神明显灵抗贼的传说中,也成了忠于皇帝义于乡党之地。这是国家对地方神明抢占先手的做法,在明清时期的镇或乡郊殆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