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镇”之一佛山的社群组织。[6]佛山在清朝末年,常以“镇”为名。“镇”之名,在唐宋时期有军事意味,但在明清时期乃指以工商业著名的人口中心。像佛山那样的镇的历史之所以对中国城市变迁的研究特别有意思,是因为镇与官署所在的城明显有别。佛山保持着镇而不是县城的性格,从未兴建城墙,终明一代,未曾是任何衙门的所在地;负责治理佛山的五斗口司位于邻近的平州。[7]我们可能会以为像佛山那样的镇相对自主和贸易的诱因,会在明清时期中国发展中的政治结构上留下痕迹,然而,也需看看镇领导者怎样述说他们的地位。
对佛山地位的一种重要看法,见诸陈炎宗[8]所编的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书中有一篇由他所写题为《佛山镇论》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问题不是佛山何以成镇,而在于佛山何以在南海县各地中间脱颖而出。他认为,佛山的地位头等重要肯定不是因为它是各地之中最富庶的;不是因为它位处西江与北江汇流之处,让它成为一个大都会;也不是因为商贾云集,尽管这也使它与河南朱仙、湖北汉口和江西吴城齐名。让佛山脱颖而出的原因,是佛山乃“忠义”之乡:
忠义著而货贝萃焉,天之所以报也,货贝萃而义不失焉,地之所以饶也;生近市而文行兴焉,不因利而移其性也,居接市而科甲峙焉,忘乎利而显其学也。[9]
陈炎宗十分明白佛山之所以成镇是因为那里有贸易,而之所以有贸易是因为那里位处两江汇流之处。他要说的只是佛山的名声不能单纯建立在这样的东西之上。没有一个自尊自重的读书人如陈炎宗,会认同一个仅为贸易中心的镇。陈的家庭自明初已经在佛山居住,以佛山为豪,因为此地弘扬忠义、推崇艺文、培育科举人才。陈炎宗的文章包含了两个观念,一是把佛山视作一个贸易中心,二是把它视作一个绅士所表扬的地方,而他显然喜欢佛山的绅士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