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利于个体和谐发展
1.有利于个体提升人格境界
道德是协调人的各种内在需要、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方式。人的生活具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重性,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会破坏个体人格的平衡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最大限度地追逐物质利益,这一方面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也正在为此承受巨大的损失——精神生活的日渐萎靡和情感世界的不断缺失。要想获得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心灵世界的慰藉,“根本途径就是发挥道德的价值功能,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水平,构建个人高尚的道德情怀”[1]。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能在物质追求与精神需要之间求得平衡,能在现实的琐碎生活中依然不停止对于人格提升的求索,从而能够坦然面对挫折与困难,能够正确对待得失与奉献,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境界的提升。
2.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发展
个体的全面和谐包括内外两个方面。朱光潜先生说:“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学上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2]“以道德和美的态度来关省人生,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表现。”[3]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生产力的创造,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因为,道德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发展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必然是综合而全面的,既有向外的求索,又有向内的省问。可见,重视外在能力提升而放松道德素质培养的片面培育模式,不仅会破坏个体的内在和谐,影响个体生活质量和人格境界,而且会破坏个体的外在和谐,妨碍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在普遍重视行为能力的背景下,强调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通过激发对高尚人格的情感和审美享受来促进人们主动地进行理想人格设计和追求”[4],实现对生命的充实与超越,达成社会竞争的全面胜利。
(二)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1.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的学校教育因普遍重视专业知识轻视思想道德,造就了一批有智商没智慧、有知识没教养的人才,而德育本身也因模式的局限——过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考核,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了考核分数与道德素质低相关性、甚至零相关性的尴尬局面。爱因斯坦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必须使人们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这是科学大师对道德素质的强调。强调能力发展,注重能力提升,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本书顺应时代发展,立足于行为能力研究道德素质,即从行为能力的角度,探索道德素质对于个体能力的制约和提升作用,帮助大学生认清道德素质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将有助于激发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积极性,在加强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自觉加强道德素质的锻造,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适应时代需要,拓宽学科研究路径
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关系即德与才的关系。德才问题历来备受关注,但是追溯以往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都倾向于从其本身出发研究德或才,如大学生能力现状研究、大学生能力培养探讨,对能力本位观的相关论述等以及道德素质的内涵探讨、道德素质的科学界定、道德素质的结构优化、道德素质的培养等。本书在普遍重视行为能力的时代背景下,将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相结合,立足于行为能力研究道德素质,试图探索新时期道德素质培养的新路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高行为能力与低道德素质的矛盾,从而推动德育模式的创新,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推动学科的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有利于提升道德建设的社会意义
社会是否和谐、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相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则不那么明显。从行为能力的角度,探索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让个体认识到道德素质对于自身能力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将有利于激发个体道德培育的积极主动性,提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效。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备受关注且极具影响力的群体,因此,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和着眼点,努力使他们的道德素质提升,便会直接带动社会道德风貌的整体改善。而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必然会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强大发展,从而也使得道德建设的社会效应得以提升。
2.有利于加强人才培养的道德要求
道德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积累人文力,即培养具有特定道德观念和精神气质的人来实现”[5],只不过这种促进作用在浩浩****的物质文明创造中被忽视了。本书将会对道德素质对于个人能力、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予以重新梳理。基于道德素质对个人能力、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问题上势必会提高对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学校、家庭、教育机构也会相应加大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培养力度,从而直接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民族团结的凝聚力量,更是个体自我超越的内在驱动。个体道德素质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实践依托,道德建设唯有着眼于此,才能取得成效。而个体能否正确认识行为能力与道德素质的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个体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和性质,以及未来社会的道德风貌是否良好。因此,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必要认真分析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基本理论,在基本理论的支撑下进一步研究当前道德素质培育的新模式。
[1] 吕红霞、杨元正:《当代人际交往困惑的道德诉求》,《长白学刊》2002年第3期。
[2]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50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 王玄武、骆郁廷等:《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比较研究》,88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同上书,88页。
[5] 王玄武、骆郁廷等:《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比较研究》,92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