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术思潮:马列、西化、新儒学(1 / 1)

与上述守旧、改良、革命鼎足为三的文化态势相应,在现代中国,始终存在着互相抗衡、鼎足为三的学术思潮:马克思主义派、全盘西化派、现代新儒学。当然,这三大学术思潮并不等同于上述三种文化态势,而只是与上述三种文化态势一样,体现出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纵横交错的思想斗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的路线之争在现代的进一步发展。

现代中国,种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想流派竞长争雄,学术思潮此消彼长,流派纷呈。但就其思想的典型性,影响的重大和深远而言,首推马克思主义派、全盘西化派、现代新儒学。

五四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列主义、用马列主义作为观察世界、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从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到毛泽东、周恩来、侯外庐、杜国庠,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地清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提出了自己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接收的主张,并进而阐明了自己关于建设现代中国文化的见解。马列主义派既反对全盘西化派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又反对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

自由主义的西化派,从胡适、陈序经到殷海光、李敖、林毓生,都主张根本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文化寻求出路。西化派既反对马列主义,又反对现代新儒家。

现代新儒家主张“保守”中国文化,返回传统儒家心性之学的根本,学习西方文化的某些长处,以开出现代科学民主之新。他们既反对马列主义,又反对全盘西化。以上三种学术思潮,七十年来一直存在,力量一度互有消长。三派之间针锋相对,长期论辩,其焦点是“中国向何处去”。在这个总思路下,三派都主张中国应该而且也必然能够现代化。但是,这种表面上论题的一致,并不能掩盖彼此之间尖锐激烈的思想斗争。三派对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实践中日益强调“中国特色”,断然拒斥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自由主义者主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老套,实际上相信的是“现代化就是西化”;现代新儒家倡扬的是坚持中国本位文化,在抱持着坚定的“中国文化在本原上没有任何不足”的信念的前提下,吸收西方的科学民主,走工业东亚式的“儒家资本主义”道路。

三大学术思潮之间,有着根本的思想分歧,这是显而易见的。容易忽视的是,三者之间也有相近或者一致的地方。有的学者指出,三派思想在起源上就有很多共同点:都是思考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引介西方文化,如何建设中国新文化的问题;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都向西方寻求真理,但又都想避免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和缺点;都希望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在思想上都具有文化启蒙的性质和作用。我觉得,这是比较平实客观的看法。

应当看到,三大思潮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现代化选择模式,反映着不同文化思潮之间的交融和冲突。这种冲突是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甚至别的高压手段来解决的,也绝不是采用谩骂、诅咒的方式可以解决的。可以预言,在中国大陆的现代化没有实现之前,在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重构没有取得共识之前,三大思潮并存和对峙的格局不会消失。

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并存的现象昭示我们:文化现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思想斗争总是错综进行的;不同思潮之间既有尖锐对立的方面,也有相近甚至一致的方面;“舆论一律”实际上只是不懂文化的人的主观愿望;进行现代中国新型文化的建设,必须承认不同思潮的客观存在,因势利导,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