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态势:守旧、改良、革命(1 / 1)

鼎足为三历史表明,五四以来的中国社会,在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的逻辑演进之中,文化阵营不断分解,不断重新组合。在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化的重大问题上,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为分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力量、三种方式,即:守旧、改良、革命。

守旧势力主要由既得利益者组成。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反映的是既得利益者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重道轻器,以对形而上学的传统精神道德的把握为满足;作为一种文化变迁方式,它主张的是维持常轨,“天不变道亦不变”。守旧思维及其相应的“往后看”的价值观,与传统儒家思想密切相关。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主干。但如果从对世俗社会影响的广泛和深刻而言,从价值导向对社会发展的整体功能来看,还是首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保守的理论,是维护统治者既得利益和既存社会秩序的学说。正因为如此,在自秦汉直到五四时期的两千年漫漫途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每当社会衰败,新旧交替,新的要冲破旧的时候,儒家思想往往成为人们激烈抨击的对象,批孔反儒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而每当新的统治者上台之后,需要稳定统治或者统治已经稳定之后,儒家思想便被抬到吓人的高度,成为赞美礼拜的偶像,尊孔复古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

改良势力主要来自统治阶级内部,是统治阶级内部较为开明者的结合。他们眼光长远,看重整体和长远利益,主张养鸡取蛋,反对杀鸡取蛋。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内部开明派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主张道器并重,改良道,革新器,以器护道,使道传之久远;作为一种文化变迁方式,它主张损益,实行渐进的缓慢的变化,反对急进的跃迁。

改良派的思想和方法论,与孔子儒家有着思想上的血缘关系。人所共知,孔子主张“损益”,即反对彻底变革,在不触及统治者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内部调整。孔子在阐述礼制的衍变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32]这就是说礼的基本原则不会变也不应该变,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修补。汉代儒学宗师董仲舒发挥孔子的改良思想,提出以经(常)统权(变),以权从经的观点。他认为,天道和历史都有经、权;“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33]。“《春秋》固有常义,亦有应变。”[34]在经、权关系上,要以经为主,在不根本改变经的前提下,适当做出权变。而且,实行权变的目的,仍然在于维护经的神圣性和稳定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虽死亡终弗为也。”[35]体现在政治中,就是“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36]。总之,损益也罢,权变也罢,都是为了达到“天不变,道亦不变”[37]的目的。

孔子和董仲舒奠定的儒家这种改良主义的思想方法,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儒家学者,以及一切希望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开明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近代中国发生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从其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思想方法来看,都属于改良主义的范畴。它们的发生,是统治阶级中的开明派人物正视现实,希望改良旧道,引进新器,以道护器,使道万世长存的政治企望的结果。

革命派势力来自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是旧势力旧思想的死对头。他们代表受压迫者的利益,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要从根本上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变革旧有的文化教育经济观念及其相应的制度。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力主革故鼎新,道器并变,甚至变道重于变器;作为一种文化变迁方式,它主张坚决的、彻底的更新,主张通过急风暴雨式的斗争,达到文化特质的根本改变,实现飞跃。

总的说来,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坎坷历程中,在文化变迁的全新的图景中,守旧、改良、革命无论是作为社会政治力量,还是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都始终存在着鼎足为三的文化态势。这种文化态势的形成,本身是中国文化特质复杂性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文化批判与价值重构历经坎坷的内在原因之一。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总的趋势是守旧思想日渐不得人心,“保守”一词,成为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方面极为严厉的贬义的价值评判语。改良主义的思想,在本质上也属于“保守”的范畴。但对于改良主义思想和方法,要作历史主义的辩证分析(比如戊戌维新的改良就不能一概否定),不可一概而论。对于革命思想和方法,毫无疑义,要在积极继承、发扬光大的同时,理性地总结其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以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