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可谓道路曲折,历经磨难,但在学者们的艰苦奋斗下,终于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是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相一致的。质言之,中国哲学的研究,也是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一致的,因而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破了中国传统的学术史观和方法论局限,开创了用现代学术观念和规范研究中国哲学的崭新局面。前半个世纪,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使得西方的实用主义、新实在主义在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中得以生根,使得中国学术界对西方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刮目相看,从而推动了传统学术的更新,以及传统研究方法的变迁。以侯外庐、郭沫若、杜国庠、杨荣国、蔡尚思、张岱年、任继愈、冯契等人为代表的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哲学,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并在区别于用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的同时,通过批判传统学术领域的唯心史观、儒家的道统论等,与宗经、崇圣、唯书的经学思维划清了界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哲学研究的框架,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第二,通过长期的研究工作的实践,初步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互动,相互学习,为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研究思路,从而为21世纪的中国哲学的研究以及中国哲学自身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取得了此前绝对不可比拟的大量成果。一百年间,从先秦到近代再到当代,中国哲学的人物、学派、思潮、著作乃至概念范畴名词术语,都被研究者比较仔细地清理过,努力寻找其特点、规律、历史作用及其局限,以及其现代意义。而且,这些成果无论在方法、观点还是内容、价值方面,都是往昔所不能比的。
第四,创建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学科。通过长期而又艰巨的努力,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学问,终于得以确立。从胡适、冯友兰到张岱年、任继愈,以至近年毕业的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硕士,各有自己的贡献。
第五,发掘了中国哲学亦即中华民族的特殊价值和精神资源,使中国哲学在世界上得到承认,从而为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贡献了力量。
当然,毋庸讳言,百年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弱点。概括说来,有这样几点。
第一,对西方哲学理论、方法的盲目信奉,生吞活剥。以西方哲学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哲学,以西方哲学的方式来建构、解构中国哲学,脱离中国哲学的历史实际和实践条件,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结果是出现玄虚化、虚无化的弊病。这种弊病的症结在于,注意了文化的世界性、普遍性,而忽视了民族性和时代性。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教条式理解,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标签和打人的棍子,不顾中国哲学的实际情况,把生动活泼、充满灵气的中国哲学剪裁为干巴巴的几条筋,否认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也否定了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
第三,对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把握不准,导致不少悲剧。诚然,学术研究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政治,但如何做到既参与生活、干预生活,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批判精神,值得在日后的实践中总结。冯友兰、杨荣国等人的悲剧,其教训值得记取。
第四,学科体系还不科学,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尽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中国哲学已经建立起来,但从科学严谨的角度审视,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本是不同层次的概念,但在近年的实践中,不少人往往混为一谈。甚至,何谓“中国哲学”,实际上还是一个并不清晰的概念。另外,在研究实践中,如何做到“泛化”而不驳杂,“纯化”而不空泛,在“泛化”中提升哲学思想,在“纯化”中展现人文精神、升华理论思维,都值得很好地研究、探讨。
第五,学术大师不多。一百年间,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学术环境并不理想,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师出得不多。真正学贯中西、既是哲学家又是哲学史家的学者,可谓凤毛麟角,这与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我们百年来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努力和期望之间,有很大的“落差”。
第六,中国哲学研究的人文环境不够良好。中国哲学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讲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根据这个准则,中国哲学研究者应当具有比较高尚的境界。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中国哲学研究队伍内部的某些地方、环节,缺乏应有的良好氛围。搞宗派而不搞学派,党同伐异,唯利是图,甚至不择手段,与社会上的不学无术者没有二致,这种情况并非个别。这样,就影响到学术队伍的团结,影响中国哲学队伍的形象,进而妨碍优秀成果的出现。
以上这些不足或者弊端,需要在21世纪的研究实践中,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传统,逐渐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