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利用和改造(1 / 1)

张载是北宋重要的哲学家,他提出的“民胞物与”的思想,备受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的推崇,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论及这一问题时,往往只是注意到了二程特别是朱熹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称赞,忽略了朱熹对这一思想的利用、改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就这几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是在著名的《西铭》中提出的。《西铭》本是《正蒙·乾称篇》的首段,张载曾把这段和末段抄贴在东西窗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首段题为《订顽》,末段题为《砭愚》,当时特别受到二程的赏识,程颐改称《订顽》为《西铭》,《砭愚》为《东铭》。后来朱熹把《西铭》从《乾称篇》中分出来,另作注解,成为独立的一篇。《西铭》开头就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339]这是说,天称为父,地称为母。我是藐小的,和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所以,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构成我的身体;作为天地之间的统帅的气的本性,就是我的本性。百姓是我的兄弟,万物是我的同伴。这种人人是我兄弟,万物皆我同伴,因而应爱一切人和物的思想,就叫做“民胞物与”。张载在讲了这段话后,接着又说:君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是君主的管家人。尊敬老年人,就是尊敬我的长兄;慈爱孤儿和小孩,就是慈爱我的幼弟。然后,他举了一系列古代圣贤实行忠孝的例子,在文章末尾劝导人们:如果处在富贵的环境,安乐享福,那是天地要提高你的生活;如果处在贫贱的环境,困苦发愁,那是天地有意锻炼你,使你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活着,我顺从地服务;死了,我宁静地安息(没有怨言)。

张载的这种以“民胞物与”的泛爱思想为特征的伦理学说,包含了三层意思:“民胞物与”说;大君宗子说;乐天安命说。这早已为张岱年先生所指出。[340]但我认为,就这三层意思的关系而言,不是并列的,其中,“民胞物与”说是其伦理学说的张本,大君宗子说是其核心,乐天安命说是其归宿。就其实质而言,民胞物与说是倡导天下一家的泛爱情怀,大君宗子说是阐扬宗法论基础上的忠孝观念,乐天安命说是宣传儒家的生死有命论。由于张载的这些思想颇具特色和新意,发展了儒家学说,并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所以受到朱熹的称赞,并被加以利用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