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的研究路向上,有照着讲和接着讲之分,还有“纯化”和“泛化”之别。无论照着讲还是接着讲,都离不开先前的思想资源,都是对先前资源的肯定。区别只是在于,照着讲是宗经崇圣法古,不敢也不能超越前人;而接着讲是继承前人、超越前人,从而发展前人的思想。同样,主张“纯化”中国哲学研究者,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强调概念、范畴、命题、理论体系对于把握中国哲学特质的意义,强调厘清中国哲学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而反对把政治思想、伦理思想、人生关怀之类问题当做哲学问题。而不采用“纯化”方式研究中国哲学的,更多的是关注中国哲学的整体背景和社会影响,关注中国哲学对于现实的人生社会的作用。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离不开对历史上的中国哲学的具体内容的把握,也就是说,都不能否认历史上的中国哲学,无论是“本来”的中国哲学还是“写”的中国哲学。至于那种“自己讲”的中国哲学研究方式,尽管“六经皆我注脚”的意识渗透全身,但仍然离不开“六经”。可见,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不能不面对历史上的中国哲学本身,不能离开中国文化的特定生态和语境。
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以儒家哲学为主导或者为主要表现样态的哲学。这个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哲学,文化哲学,实践哲学。儒家哲学,是一种崇文哲学。因此,应当从文化的视角、从文化哲学的层面考察儒家哲学。
文化与哲学的关系,是个复杂的关系。文化反映的是生活方式,哲学思考的是思维方式。文化与哲学,二者相即相融,相互涵摄。文化是哲学的表现,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从人生观的角度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哲学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价值观。从所涉及的对象及其内容的广延度来看,哲学相对集中、凝练,文化相对宽泛、广博。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传统儒家哲学,建设当代中国哲学,都应当二者并行不悖。而在实践和操作的层面上,更应注重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把儒家哲学看做一种文化形态,从“儒学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进行转化和升华。
近年来以读经热、私塾热、经典热、祭孔热等为标志的国学热,与其说是传统中国哲学在热,是儒家哲学在热,不如说是传统文化在热,儒学文化在热!这种热,尽管其中蕴涵着十分繁杂的问题,但它毫无疑问既包蕴了儒家哲学,更超越了儒家哲学,极大地拓展了以儒家哲学为主导的儒学文化的研究范围,扩大了儒学文化的影响,也引起了学界对儒学文化研究的深层关注。
近年一度热闹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探讨,就其实质而言,不过是研究中国哲学究竟应当采用何种范式的问题。如果采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很显然,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就要受到质疑,中国哲学是否哲学就要受到挑战。反之,如果采用中国式的语言和表述方式,使用中国固有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维去进行诠释,则“中国哲学”是不证自明的,不言而喻的。这表明,在中国哲学研究上,与其生硬地去迁就西方哲学的范式,勉强地将其“哲理化”,以便和西方哲学相对应,不如遵从中国历史的实际,从广阔的文化视野去审视中国传统哲学,承认其伦理化、政治化的特质,从而在文化价值论的层面给予其合理的定位和评价。显然,今天的中国哲学研究,关键并不在于挖掘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形上思辨的东西,而是要从生活哲学的层面,从生命理念的层面,从社会关怀、人文关怀的层面,从儒学文化为中国人所能够提供的安身立命之道的价值方面着眼,进行发掘。否则,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合理转化,所谓中国哲学的继往,就会落空;同样,所谓开来,也就缺乏历史依据和价值根基。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构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时候,不妨抓住儒学文化这个关键。
儒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时代合理性。但是,它的某些内容,某些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意义。甚至,经过理性的爬梳和诠释,也能彰显它的现代性和普世性的一面。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修己安人、正己正人的自律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兼容天下的博大胸怀,等等,都值得我们很好地传承和转化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既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普世性的东西,绝对不是西方哲学范式下的“哲学”,而是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东西,是真正的“化”了的“文”,是真正的以“文”“化”之,是真正的生活哲学,行动哲学!这些内容和精神,便是古典意义的中国哲学,儒家哲学!所以,我们将其称为儒学文化,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应当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