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1 / 1)

既守成,又创新,在守成中创新,通过创新达到守成,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尊重传统、重视常道、崇尚守成等方面。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之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看重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因而十分重视传统,尊重传统。这个历史事实,学术界意见一致;但对于这个问题的价值评价,则是见仁见智,甚至近年来关于传统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和作用,学术界也有十分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作一些辨析。

恩格斯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它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142]。他还说,“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143]。这是恩格斯从社会革命的角度揭示传统的社会功能和时代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同时,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文化的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传统最基本、最明显的含义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它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被代代相传。[144]希尔斯这个观点,关注的是文化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的沿传和稳定,以及传统在价值取向方面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作用,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我国现行比较典范的对传统的界定是《辞海》的阐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145]我觉得,传统应当具备历史性、继承性、稳定性、流动性、精神性、现实性等特征[146],因此,所谓传统,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迄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俗、审美情趣等观念意识、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尊重传统的观念和行为,十分普遍、持久,其间又集中表现为道统观念的深厚绵长。早在先秦时期,道统观念就已形成。孟子曾经叙述了由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再到孔子的“道”的历程,朱熹认为这是“历序群圣之统”[147]。孟子在这里制造了一个久远的道统,并以道统继承人自居,其目的在于为其政治主张制造历史根据。这个道统论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是先王之道,是典型的传统崇拜。汉代董仲舒以奉天法古为旗帜,以阴阳五行为骨架,构建了阳儒阴法、阳德阴刑的新的统治之道,尊孔子为“素王”,力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仅为一家之言的民间学说——儒学——提高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至尊地位,其基本理路和手法是托古改制、托古创新,无论形式上还是实质上,仍然是传统崇拜。唐代韩愈以“虽灭死万万无恨”[148]的决心,护卫“二帝三王群圣人之道”[149],则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道统论的体现,是传统崇拜的表现。这种以道统论为集中表现的传统崇拜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历史作用,绝不仅仅是过去人们所说的“反动”“保守”“为封建统治张目”所能正确而全面揭示的。从文化发生论的角度审视,从文化的民族性的方面考察,尊重传统,维护传统,对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稳定,对于不同层级、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的整合,对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于有的统治者利用传统为自己服务,以致败坏传统、歪曲传统,离散人心,妨碍社会健康发展,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批判,但它与民族文化传统本身无关。这就好比现代武器与歹徒的关系。歹徒利用现代武器作恶,固然需要严惩,但现代武器本身是无辜的,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结果,我们不能严惩现代武器。历史事实表明,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崇尚往古、崇拜祖先的宗法制度笼罩下的封建国度,传统是联系古今、贯通上下的精神纽带。在传统的旗帜下开新,在传统的道路上进步,是当时的历史必由之路。而这,正是在守成中创新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

与尊重传统的观念相一致,重视常道也是在守成中创新的进化意识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之一。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是以个体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社会,个体力量的弱小与自然力量的强大形成强烈的反差,人们甘于安分守己,并不希望社会有剧烈的变动,更不希望自然界有什么变异,因此,祈求稳定、重视常道,便成为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成分。对于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孔子一贯主张因革、损益,即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在坚持常道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孔子的治国方案是“为国以礼”[150],认为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151]。礼不仅是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而且是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们立身行事必须遵循礼的原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52]。礼成了孔子认定的基本思想原则。在坚持礼的基本思想原则的前提下,孔子也奉行变通的原则。对于行礼所需的某些物品的材料,他赞同俭省的方法,而不拘泥于传统方式的一成不变。为了复兴周礼,孔子甚至企图参加公山弗扰反对季氏的叛乱。他的学生子路批评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往公山弗扰那里跑,支持犯上作乱呢?孔子答复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153]为了实现礼的秩序,孔子不惜违反他一向极力主张的不得“犯上作乱”的原则,其灵活性、变通性令人称奇。可见,孔子在坚持礼这个常道不变的前提下,也主张并实行相当的变革。这是典型的在守成中创新,在坚持中发展的思路。孔子之后,儒家学者基本都恪守这种理论思路,奉行这种办事原则。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154],坚持的是礼这个常道不变,在此前提下,可根据情况适当变通。荀子曾说过,“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155],强调的是常道的延续性、继承性及其典范作用。董仲舒追求“天不变道亦不变”[156],并宣称道是万世无弊的,有弊的就不是道,是对道的违背。他把常称做“经”,变看做“权”,“经”神圣不可怀疑、不可动摇,“权”是适当变通,是“经”的补充。治国做人,要经权并用,但必须以经统权,“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古虽死亡,终弗为也”[157],因为经为阳,权为阴,阳主阴次。董仲舒说:“《春秋》之道,固有常有变。变用于常,常用于变,各止其科,非相妨也。”[158]常、变各有其用处,并不矛盾。他还说:“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159]总之,常道永恒、神圣,不可怀疑、改变;但作为常道的补充,权变、损益是可以的。实际上,我们从董仲舒所建立的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综合法、道、名、墨、农、杂诸家思想而成的汉代新儒学体系来看,从他所建构的三纲五常的基本道德原则来看,其基本思想原则确实是尊重常道而又不乏权变,是在守成中创新,以创新促进守成,巩固守成。汉代以后,就整体而言,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走的这种路子。

与尊重传统、重视常道的古代文化价值取向相应,崇尚守成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之一。

中国文化历来看重守成,尊重前人的创造成果,不简单否定前人的成就。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质上是一种尊重前人思想、继承前人成就的守成思路。中国古代积淀甚深的先王崇拜观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崇尚守成思想的深厚。“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160],祭祀后稷和文王,绝非为祭祀而祭祀,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事业与先辈事业的文化亲缘关系,是对先辈事业的继承。这是先王崇拜观念的重要表现,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孔子曾经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61]孟子“言必称尧舜”,宣称“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162],这些都是遵循前人事业的足迹前进、认定事业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明证。

崇尚守成的思想,还表现为关于攻守异势的论辩。西汉初期,刘邦的谋士们针对暴秦速亡的深刻教训,明确提出了“取与守不同术”的理论,指出“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163],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164],应当“定制度,兴礼乐”,“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165]。这实际上是要继承、恢复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是要保守既有的政教风俗,以此开出新的局面。

以注释为基本方式和外在特征的中国古代经学,无论其基本方法还是理论思路,都是典型的守成思想的体现。以前人的经典为价值导向,经学家们以注释的方式阐释前人的思想,并借此阐发自己的思想观点。无论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都是依托前人、依托经典而阐发自己的思想。尽管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间对于经典的理解有着严重的分歧,但从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看,都是在保守、认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学术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综上而言,尊重传统、重视常道、崇尚守成,都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的体现。这种在守成中创新的进化意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用渐进的、温和的、尊重前人的方式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充分尊重历史,强调精神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和世代延续。这种态势,往往被批评为保守主义。其实,任何历史传统都不是可以一刀割断的,任何民族、任何文化,要发展,就必须对既有的成就有所守,如果没有所守,则飘游无根。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正是这种在守成中创新的观念和方式,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十分深厚,价值整合十分成功,本根意识特别强烈,从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国人自豪的根据。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尊重传统过了头,变成传统崇拜而不自觉、自拔,就会成为复古主义者;重视常道过了头,变成“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奉者,就会成为历史发展方面的形而上学者、教条主义者;崇尚守成过了头,变成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就会成为保守主义者、国粹主义者。实际上,尊重传统、重视常道、崇尚守成这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都曾程度不同地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产生过消极的影响。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基本成分,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它们却又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规范人心、整合价值、凝聚力量的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我们应当注意开掘其中的积极成分,赋予时代精神,使之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机协调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