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浣纱溪”与骊山(1 / 1)

西施是我国春秋末年越国美女,姓施,名夷光,其父卖柴为业,其母浣纱度日。西施自幼随母到江边浣纱。相传,她到江边浣纱时,清澈的水面映出她美丽的倒影,水中的游鱼自惭形秽,就沉入了水底不敢浮上来,所以人们又称西施有“沉鱼”之貌。

西施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她的美貌,更因为她是越国兴邦复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当时吴越两国干戈不休,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三年后勾践回国,卧薪尝胆,一心报仇雪恨。他采用范蠡的美人计,将西施进献吴王夫差。西施忍辱负重,巧于周旋,使吴王沉湎于酒色,不闻国事,终于让勾践灭吴复国。

两千多年以来,西施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她的出生地与生平也成为史家考证、民间关心的事情。史载西施为越国苎罗人,而浙江的萧山与诸暨两县都有苎罗山、浣纱溪,两县县志也都记载着西施出自本县,因此,西施的故里就成为一个谜,至今还有争议。萧山浣纱溪畔有苎罗村、施家渡、西施庙、范蠡庵、娘家庙、浴美施闸等许多与西施有关的遗迹,其中施家渡还聚居着西施一族的后裔。而诸暨也有苎罗山、西施宅、浣纱石,还有如今仍赫然存在于诸暨的摩崖石刻“浣纱”两字,一直传为王羲之所书。除此之外,西施当年被范蠡选中,先送至越都会稽(今绍兴)**,然后献入吴都苏州,其行迹至今都可在遗留的古迹上见到。如绍兴有西施山,萧山有胭脂石,杭州有浣纱溪,嘉兴有西施妆台,苏州有采香径等。这些由南而北的古迹,形象地展示出西施由越入吴的途径,南起诸暨,北迄苏州,似乎也说明西施是诸暨人。总之,与西施行迹有关的地方,如今都已成为一个个人文景观了。

骊山也是因其与历史上的名人相关联而出名。

骊山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相传因周朝时山下住有骊戎人而得名,又传是因山形似一匹纯色黑马而得名。骊山海拔1 256米,有东、西两座高峰。山上广植松柏花卉,在阳光下灿若锦绣,因而又有绣岭之称。骊山距古都西安仅25公里,风光秀丽,北麓更有无数温泉泉眼。因周、秦、汉、唐等朝代帝王,都曾在此修建离宫,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使得骊山秀色中融入了浓浓的文化意味。

最早与骊山相关的是周代美女褒姒。西周末的暴君周幽王得到她以后,废去了申后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并立她所生之子伯服为太子。褒姒为史书上所载人物,但其来历写得非常神秘。说是周宣王时,都城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中流传一首童谣,说是桑木弓与草箭袋是灭亡周国的祸根,因此周宣王命令捕杀所有卖这两种东西的人。正在街上叫卖这两种东西的夫妇闻讯逃走,在逃跑的路上拾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收养了她。这个女婴长大后,美貌出众,被辗转送到宫中,为周幽王所宠。这个女婴就是褒姒。褒姒虽然很美,但总是不笑,周幽王费尽心机仍然不能使宠妃开颜,只好向臣下问计,并许诺能博妃子一笑者赏金千斤。后奸臣虢石父献计要周幽王带褒姒上骊山,在骊山高峰顶的烽火台燃起通报有敌来犯的狼烟,让诸侯带兵来救,妃子见诸侯上当,必定会笑。周幽王一一照办。褒姒看到各路诸侯带着大队人马十万火急来到骊山脚下,而周幽王向他们宣布并无敌人来犯,上了大当时,果然笑了一笑。虢石父得到了千金的重赏。然而,后来犬戎真的“入寇骊山”时,幽王再点烽火,诸侯却无一来救。周幽王遂被杀于骊山脚下。西周从此灭亡,周平公被迫东迁洛邑(今洛阳)。“烽火戏诸侯”、“千金买笑”、“一笑失天下”等典故,就是这样留下的。骊山西南高峰顶,地势高敞,视野开阔,背靠南山,面向渭水,相传为西周烽火台旧址,成为骊山一景。今临潼县东一条小河名戏水,传说就是因为幽王与褒姒曾嬉戏于此而得名,也成为骊山一景。

骊山北麓有温泉无数,总称“华清池”。与温泉相联系的历史人物是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唐明皇身历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在朝46年,年轻时很有作为,但到老年时却疏于朝务,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他看中了儿子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就先让杨玉环去做女道士,道号太真,过了6年,册封她为自己的贵妃,这时,杨玉环27岁,唐玄宗已60岁。从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唐明皇每年10月就带着杨贵妃到骊山游乐,年终才返长安。

唐明皇把历代在骊山修建的离宫加以扩建,名为“华清宫”,辉煌壮丽,比当时的都城长安中的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华清宫实际上成了唐明皇的皇宫。杨贵妃随唐明皇在华清宫居住长达11年,留下了许多景观。

华清池九龙宫的主体建筑飞霜殿,是沿用唐玄宗时的旧名,相传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寝殿。飞霜殿西南不远处,有莲花汤和九龙汤。唐代时这两汤原为一汤,是专供皇帝沐浴的“御汤”。汤上原有宫殿,殿外有九龙吐水,故称“九龙汤”。又因池中置石莲花,所以又名“莲花汤”。这石莲花传说是安禄山所献,意为“同浴莲池水,永作并头莲”。华清池中有“贵妃池”,相传是杨玉环洗浴的地方,原名“芙蓉汤”。贵妃池上有一小亭,名为“飞霞阁”,又名“晾发台”,因杨贵妃沐浴之后,常登此亭观景,晾发而得名。白居易《长恨歌》中所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原型。如“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写唐玄宗赐杨贵妃在“贵妃池”中洗浴。两人于天宝十年七夕夜半在长生殿密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又是与“莲花汤”相关。而长生殿旧址则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东侧。

唐玄宗沉迷于女色享乐,华清宫歌舞升平。安禄山起兵叛乱,打进潼关,唐玄宗急携杨贵妃仓皇出逃四川,途中诸将不满,六军不发,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于马嵬驿前,并诛杀奸相杨国忠。此后,唐王朝陷入长达7年的“安史之乱”,由鼎盛走向衰落。

明人张原的《骊山》一诗把这两项历史事件写在了一起:“烽火空余百尺台,华清宫殿已成灰。两家失国由妃子,落日行人漫自哀。”

我国现代史上也有一重大事件在骊山发生,那就是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民族危亡时刻,但蒋介石仍加紧“剿共”。国民党东北军与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不愿再打内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不仅不听,还坐镇西安,威逼张、杨出兵“剿共”。蒋介石的行辕设在华清池,本人住在贵妃池南面的“五间厅”中。张、杨两将军口劝无用,决心“兵谏”,领东北军100多人攻进华清池,消灭了蒋介石的警卫队,活捉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内战,合作抗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序幕。今天,在“五间厅”的门窗玻璃上,还留着“西安事变”时留下的弹孔。在“五间厅”内,有“西安事变”展览,包括蒋介石当年卧室的陈设。由五间厅沿曲折的石阶路,可通向骊山半腰的“卧虎石”。这块石头大若小山,形状如一只蹲卧的老虎,因而得名。石上还有金黄色菌锈,远望好像虎身斑纹,因此又叫“虎斑石”。“西安事变”时,蒋介石在五间厅中被枪声惊醒,穿着睡衣爬出后窗,翻墙而逃。爬到骊山半山腰,躲进了卧虎石上的一条大缝隙里,天亮后被东北军搜出。所以卧虎石上的大缝隙也成了一景,装上了铁链,可供游人攀握。卧虎石前有国民党统治时期胡宗南所建的“正气亭”,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捉蒋亭”,因为蒋介石是在此被捉。“西安事变”为骊山人文景观增加了壮丽的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