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曹操亲率20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与刘备联合作战,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利用曹军不善水战之短,在赤壁用火攻大破曹水军。《资治通鉴》上说,其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溺死者甚众。”此次战役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础。于是,古战场赤壁就成了人们吟咏感怀的对象。
然而,赤壁的具体位置,却众说纷纭。
唐代诗人杜牧写有《赤壁》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的赤壁为黄冈(古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北宋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词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里的赤壁同样是指赤鼻矶。两人的诗词无疑是把赤鼻矶看作了当年赤壁大战的战场。而赤鼻矶四面石乱山高,岩壁陡峭,颜色赤红如同火烧,江涛汹涌,翻滚腾跃,地势险要。但它的地理位置与史书所载不符,所以后人称之为文赤壁,而把赤壁古战场称为武赤壁。
武赤壁到底在何处,史家也有种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湖北蒲圻县西北是真正的古战场。《元和郡县图志》上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南宋诗人谢枋得在《赤壁诗序》中也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父老曰:‘乌林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至今士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另外在蒲圻的赤壁也不断发掘出与赤壁大战有关的文物,如东汉时期的铜马镫、陶瓷器和箭镞,沉船上的铁环、铁钉,在赤壁金鸾山北坡的东吴砖室墓中,发现诸葛亮设计制造的铜弩机,还有钢剑、东汉五铢钱、铜镜、青瓷器等,所以更多的人认定这里是真正的赤壁战场。
赤壁,因其与历史事件的联系而成为一大人文景观。
山东省威海港中有一小岛——刘公岛,是海中一山,山上景色优美,登最高峰途中,可见万木参天,石怪岩奇,鸟语花香,生气盎然。但刘公岛之著名,最主要的是与近代著名的海战——甲午战争联系在一起。
那是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八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从刘公岛基地出发,护送运兵船赴黄海大东沟。17日上午,北洋舰队在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来犯,便坚决应战。12点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发起进攻,双方舰队接火,甲午战争拉开序幕。北洋舰队先占上风,以10艘舰对敌12艘,致使三艘日舰受重伤逃出战列。但日舰迅速调整战术,使北洋舰队背腹受敌,陷于不利境地。此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决心舍己舰除去敌舰主力吉野舰。大副陈金揆开足马力,冲向吉野舰,却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他的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去救,被他拒绝;他的一只爱犬也凫到身边,用嘴叼住他的发辫,使他浮出海面,但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毅然将狗按入水中,自己也沉没于波涛之中。此时战场上日本联合舰队还有9艘,而北洋舰队只剩4艘仍在战斗。定远与镇远两舰虽陷入重围,但互相配合,力挽危局,越战越勇。在他们的炮火击中日本旗舰后,日本舰队南逃,退出战斗,历时5个小时的甲午战争宣告结束。定远、镇远两舰以“巍巍铁甲船”的称号声震遐迩。
黄海海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帅李鸿章执行避战保船方针,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港内,坐待日军来攻。日军从荣成登陆,占领威海,使刘公岛成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乱的情况下,丁汝昌连续击退日军8次进攻,最后自杀殉国。这是一个历史悲剧,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无限深思。
从旗顶山炮台遗址走下西行,经水师学堂到北洋舰队的铁码头,当年北洋水师近50艘大小舰只就停泊在这里。从铁码头东行,约半里许,就是龙王庙。庙前是戏楼,据说当年黄海海战之时,戏楼里正演着《龙宫求宝》、《龙女牧羊》、《关云长水淹七军》等大戏,为水师助威。戏楼上端横匾题有“寰海镜清”。龙王庙内后墙有《云龙图》壁画,东南侧有一石碑,刻有“柔远安迩”四字,是“丁汝昌德政碑”。龙王庙东侧是提督衙门,当年丁汝昌坐镇议事就在这里。现在署院之内有展览馆一间,展出大量甲午海战的照片与资料。所以,在刘公岛上漫步,眼看着美丽的海景山色,处处有着当年战争的硝烟弥漫,时时会有一种悲壮感在心头升起。
刘公岛同样以其与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