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察作者文集的多种情况,选取其最具代表性的文集作为《全元文》的收录对象,这是在元代文集作者确定之后的第二步工作。元朝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很多作者的文集经过反复编订,从而留下多种文集传世。尤其是那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人物,如许衡、刘因、吴澄等儒学大师,赵孟頫、虞集、黄溍、杨维桢等文章钜公,传世文集都有多种。这些文集不仅编订时间有先后,编卷形式有不同,而且收录的范围和内容也往往各有差异。还有一些作者的文集在流传中已有部分或全部散佚,经过后人的辑录、整理或重新编次,文集情况亦颇混乱。在纷繁复杂的多种文集中,选取作者的哪一部文集作为《全元文》的收录底本,是一个必须非常慎重的问题。
一、择取全本文集
根据力求其全的编纂原则,《全元文》首先选取那些刊载文章最多最全的文集进行收录,以保证将作者的传世文章尽可能完整地收入《全元文》。比如元前期名臣刘敏中(1243~1318),字端甫,号中庵,济南章丘(山东章丘)人。至元中,任监察御史,曾弹劾权臣桑哥。成宗、武宗朝,多次上书言事,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元史·刘敏中传》载其著有《中庵集》25卷。清乾隆中修《四库全书》,未能征集到其书,四库馆臣根据《文渊阁书目》、梁维枢《内阁书目》、叶盛《箓竹堂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著录情况,认为刘敏中集已经散佚,遂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以类编次为《中庵集》20卷,其中文章仅142篇。[1]其实,刘敏中文集并未佚失,国家图书馆今存元元统二年刊本《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25卷的缩微胶卷,国家与上海图书馆还藏有清抄本各一部。因此,《全元文》选取元刊本《刘文简公文集》作为底本,收录刘敏中文章219篇,补以集外文15篇,而未采用四库馆臣辑录的20卷本《中庵集》,保证了刘敏中文集的完整收录。[2]
稍晚于刘敏中的名臣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山东济南)人。至大间任监察御史,以反对立尚书省忤时相,又上万言书论时政,罢职。仁宗立,召为左司都事,累迁礼部尚书。英宗即位,改参议中书省事,曾谏止内廷灯山之供,后以父老辞官归养。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以赈饥积劳卒。张养浩有诗文集《归田类稿》,自序云40卷,孛术鲁翀序作38卷,元统中刊于龙兴路学宫,今未见传本。元季,危素选录其中有关治教大体者,重新编订为28卷,吴师道为之序,至正间刊行。清修《四库全书》,得明季刊本27卷,以其多漏略,遂以明季刊本为主,别辑《永乐大典》所载,重新编次为《归田类稿》24卷。此外。另有《张文忠公云庄归田类稿》20卷,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周永年、毛堃据振绮堂抄本刊刻。事实上,张养浩文集,最完整的元统刊本虽已不存,但危素选编至正间刊刻的《张文忠公文集》28卷今仍存世,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较24卷本与20卷本内容皆丰富,武汉、上海、中山等图书馆亦藏有该文集的清抄本各一部。因此,《全元文》以至正刊28卷本《张文忠公文集》为底本,收录文章95篇,补集外文6篇,共得张养浩文101篇,尽可能全地保存了这位元代名臣的传世文章。[3]
二、综合多部文集
当作者文集的情况过于复杂,尚未有一种文集可以涵盖其存世文章的全部时,就需要综合考察作者文集的不同特点,选择两个甚至多个文集作为底本,以便相互补充。这其中又存在多种情况。
有些作者的文集,经过前后两次编订,二者之间存在初编与续编的关系。凡属此类情况,《全元文》同时收录两部文集,以便二者先后接续。如茶陵谭景星,有《村西集》与《村西近稿》两部诗文集,都是作者生前亲自编次。其中《村西集》16卷,编订于皇庆元年(1312)秋,收录皇庆以前诗文,而《村西近稿》11卷,纂修于延祐六年(1319)七月,辑录皇庆至延祐六年诗文,各作自序以记之。《全元文》据日本宫内厅所藏元刊本,收录《村西集》中尚存的文章95篇(原本缺卷1,4,5),《西翁近稿》中文章63篇,按文体分类相续,使谭景星的两部文集合而为一。
元后期书画家朱德润(1294~1365),字泽民,平江路昆山州(江苏太仓)人。延祐六年,以赵孟頫荐授翰林应奉、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英宗即位,授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次年,以献《雪猎赋》见知于英宗,主持金书佛经事。英宗崩,南归不复仕。至正十二年(1352)兵乱,辟浙江行省照磨,参议军事,后摄长兴守,使流民复业。至正二十五年卒。朱德润工书画,以诗文自喜,俞焯称其“绩学而为文,理到而词不凡”。[4]其诗文集,有《存复斋文集》10卷,为朱氏生前所编,至正九年俞焯为之序,今存明成化十一年(1475)项璁刊本,另有多部清抄本传世。又有《存复斋续集》1卷,多至正九年以后文,编者与编订时间不详,无刊本流传,亦不见于诸家目录,仅缪荃孙藏有抄本一部。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秘籍》第七集,据缪氏所藏抄本,去其重复,将《存复斋续集》排印流传。《全元文》因此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成化刊本《存复斋文集》,收录朱氏文172篇;又据《涵芬楼秘籍》本《存复斋续集》,收录文章72篇;增补集外文2篇;使朱德润文章246篇集为一编。[5]
有的作者,其诗文集不是前集与续集的关系,而是篇章大略相同而又互有出入,《全元文》亦同时采录两部文集之文,以便互相补充。比如元中期的文坛宗主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邵庵、道园,抚州崇仁(江西崇仁)人。早承家学,后师从吴澄,授受有源委。成宗大德六年(1302),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文宗延祐初,任太常博士,累官至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立,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任《经世大典》总裁官。文宗崩,谢病归,至正八年卒。虞集为元代文坛领袖,既是元诗四大家与儒林四杰之一,又与姚燧并尊为元文两家。欧阳玄称,至治、天历间,“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大夫之碑板,咸出公手,粹然自成一家之言”。[6]据黄溍《道园遗稿序》,虞集生平为文万篇,集中所收仅十之三四。其诗文集经多次编纂,有十七八种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文全集,是《道园学古录》和《雍虞先生道园类稿》两种。《道园学古录》50卷,按作品的写作时期或收录范围编次,分为《在朝稿》20卷、《应制录》6卷、《归田稿》18卷、《方外稿》6卷,由其幼子翁归及门人李本纂辑,至正元年(1341)福建廉访副使斡玉伦徒刊板于建州。明景泰七年(1456)郑达翻刊,增补文章18篇。其后明清两代曾多次重刊,流传较广,《四库全书》亦据此收录。《道园类稿》亦50卷,按文体统一分类编卷,由门人江西肃政廉访使刘伯温编订,至正五年刊板于抚州路学,六年欧阳玄为之作序。其后除明初重刊外,仅有抄本流传。两部文集卷数相同,编纂时间相近,但编卷形式不同,所载篇章也大有区别。以文章数量计(不计子目),《道园学古录》刊载文章618篇(包括景泰本增补文),而《道园类稿》编刊稍晚,有裒辑遗文之功,收录文章达735篇,比前者多出117篇。就文章内容言,《道园类稿》收文虽多,却并不能完全涵盖《学古录》,两者相同的文章只有503篇,不同的文章,《学古录》有115篇,《类稿》有232篇。所以,两部文集可以相互补充。同时,虞集著述繁富,文集所收不过十之三四,集外辑佚还有较大余地。因此,《全元文》以篇章较多的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初覆刊元至正五年本《道园类稿》为主要底本,收录集中全部文章735篇;又据《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翻刊元小字本《道园学古录》,补充《类稿》阙载的文章113篇(另有2文漏收);加以《全元文》辑录的集外文143篇,终于将虞集这位元代文坛宗主的近千篇传世文章汇集在《全元文》中。[7]
元后期的文学家许有壬(1287~1364),字可用,彰德路汤阴(河南汤阴)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授辽州同知。历仕仁宗至顺帝七朝,凡四十多年,官至集贤大学士。许有壬于朝廷大事直言不阿,多有可纪。英宗至治中,为监察御史,疏劾帖木迭儿之子琐南等,并上《正始十事》以纠时弊。顺帝元统中,任中书参知政事,与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争论罢科举事。后至元六年(1340),再任中书参知政事,极言罢徽政院、沙汰冗职、裁节钱粮诸事。许有壬著述颇丰,《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雄浑闳肆,厌切事理,不为空言,称元代馆阁钜手”。[8]其诗文集生前由门生集录缮写,成《至正集》100卷,欧阳玄为之作序。至正二十四年许有壬卒,其子太常博士许桢忽遭起遣,仓皇南行,书籍家赀悉皆弃抛,《至正集》亦不知下落。有壬弟许有孚时为相州太守,尚存《圭塘小稿》一部,是有壬生前自辑其应酬诗文,至正二十年(1360)有孚录而存之。有孚于是据此重加辑录,编订为《圭塘小稿》13卷、《别集》2卷、《外集》1卷,于洪武二年(1369)序而藏于家。明宣德中,《外集》佚失。成化六年(1470),五世孙许容校正刊行《圭塘小稿》与《别集》,又以墓志、祭文及有孚唱和之作编为《续集》1卷。然而,《至正集》100卷虽未能刊行,却并没有完全散佚,至清初尚有抄本81卷存世。清修《四库全书》,因《至正集》与《圭塘小稿》篇章虽大略相同,亦互有出入,将两集并存于《全书》之中。《全元文》亦以收录许有壬文章较全的清宣统三年(1911)聊城邹氏石印乾隆抄本《至正集》为底本,收录文章379篇;又据民国十二年(1923)河南官书局《三怡堂丛书》刊本《圭塘小稿》和《别集》《续集》,补充《至正集》缺载的文章15篇;加以《全元文》辑录的集外文14篇,共辑录许有壬文章408篇。[9]
有的作者文集编卷情况错综复杂,有多个不同类型的诗文集传世。如元初北方大儒刘因(1249~1293),字梦吉,号静修、雷溪真隐,保定容城(河北容城)人。天资绝人,才器超卓,经学贯通,文词浩瀚。然性不苟合,杜门教授,弟子皆有成就。至元十九年(1282),以荐征为右赞善大夫,教授近侍子弟,未几辞归。二十八年,复征为集贤学士,以疾固辞,三十年卒。刘因自律极严,生前仅亲自选定诗5卷,名《丁亥集》,而尽取他文焚之。故直到刘因卒后,门生故友始陆续裒辑遗文。元至顺元年(1330),门人集诗文数百首,编为《静修先生文集》22卷,于宗文堂刊板行世,东平李谦作序,分为诗14卷、词1卷、文7卷。这是刘因诗文集的第一次编次,而且校订精良,但由于编刊时间较早,收录诗文尚不够完备。元至正九年(1349),朝廷为影响风化,选刊先儒文集,诏令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于嘉兴路刊刻刘因集。此次编刊的《静修集》为28卷,包括《丁亥集》5卷、《樵庵词》1卷、《遗文》6卷、《遗诗》6卷、《拾遗》7卷、《续集》3卷,其中除《丁亥集》是刘因自选外,《樵庵词》《遗文》以下都是门生故友陆续辑录的。另有《附录》2卷,收集元人的祭文、挽诗、墓表、祠堂记等。元明嬗代后,永乐二十一年(1423),曾据至正本重新刊印。其后又有弘治十八年(1505)崔暠重刊本、嘉靖十六年(1537)汪坚据弘治刊板重修本,《四库全书》亦据此本收录。这是刘因集的第二次编订,由于编刊时间较晚,辑录诗文也较至顺本完备。只是至正本与永乐本今皆不存,仅有弘治本与嘉靖本传世。明成化十五年(1479),蜀藩府依据元至正本重新编刊,这是刘因集的第三次编次,没有保持至正本按辑录过程分别编卷的原貌,而是将《丁亥集》等拆散,统一按文体分类编卷,成诗15卷、词1卷、文10卷、附录2卷,名《刘文靖公文集》28卷。这是各种刘因集中,收录诗文最全者。明万历十六年(1588),进贤人方义壮任容城县令,购得刘因《丁亥集》及遗文数卷,集诸生校订,分文体改编成《静修先生文集》10卷,其中诗、文、词9卷,附录1卷。这是刘因集的第四次编修,由于流传过程中的散佚,收录诗文反不及至正本完全。其后又有明万历刊容城两贤集本《容城刘文靖先生文集》4卷,清光绪五年(1879)王灏谦德堂刊《畿辅丛书》本《静修先生文集》12卷,都对刘因集重新进行分类编卷。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编、改编,刘因共有六种不同的诗文集传世,它们不仅卷数不一,编卷形式不同,收录的范围与内容也各有差异。《全元文》综合考察了刘因集的各种情况,选取编刊最早且校订精良的元至顺宗文堂本《静修先生文集》为主要底本,收录文章91篇;又据刊刻较早、收录文章相对最多的明成化刊《刘文靖公文集》,补录至顺本阙载的文章29篇;并加集外文1篇,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这位元代大儒的文章风貌。[10]
个别作者,历史上从未编订过全集。如元后期的“文章钜公”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等,绍兴路会稽(浙江绍兴)人。泰定四年(1327)进士,授天台县尹,历官至建德路总管府推官。元末战乱,浪迹浙西山水间,后居钱塘,又迁松江,教授门人。明洪武三年,奉召入朝考订礼乐,旋以疾请归,五月卒。杨维桢一生著述宏富,现今传世的各类别集有十七八种之多,或为赋集,或为乐府,或为诗文合集,却始终未曾编订过辑录众作的全集。《全元文》通过对这些别集的全面了解与清理,不得不选取其中的七种文集作为底本,计有明末常熟毛晋汲古阁刊本《丽则遗音》4卷,清仁和劳幹校抄本《铁崖赋稿》2卷,明正德、嘉靖刊本《东维子文集》30卷,明弘治十四年(1501)毗陵冯允中刊本《铁崖文集》5卷,清抄本《杨铁崖先生文集全录》4卷,清张月霄爱日精庐抄本《铁崖漫稿》5卷,明嘉靖十九年(1540)任辙刊本《史义拾遗》2卷。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杨维桢分散在各种别集之中的841篇文章汇为一编,加以《全元文》辑录的集外文83篇,为读者提供了杨维桢传世文章的全貌。仅以杨氏的赋文为例,以往有两种文集传世:一是其门人陈存礼编辑、元至正间刊刻的《丽则遗音》4卷,收录其应试科举时私拟程式而作的赋文32篇;二是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海虞朱燧手录的《铁崖赋稿》2卷,收录《丽则遗音》以外的赋文50篇。《全元文》不仅全部收录了这两种专载杨氏赋文的别集,还从《铁崖文集》卷2收录《莲花漏赋》《里鼓车赋》《土圭赋》3篇,从《史义拾遗》中收录《忠乌赋》1篇,首次将杨维桢的86篇存世文赋辑存于一书中。[11]
三、收存辑补文集
还有的作者虽有全集传世,但收录的文章不够完备,后人又曾作过辑补。《全元文》亦注意收录这些辑本,对全集进行补充。如元初作家戴表元(1244~1310),字帅初、曾伯,号剡源,庆元奉化(浙江奉化)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授建康府学教授,后辞归。宋末避兵四明山中。元初居乡教授,大德六年(1302)拜信州儒学教授,十年以疾辞归。至大三年卒。戴表元为文清深雅洁,宋濂称之为“至元、大德间东南文章大家”。[12]其诗文集最早有明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刊本《剡源文集》28卷,收录戴表元诗文最多,然今已失传。明嘉靖间,四明周仪得28卷本旧目,广为搜辑,重新厘定为《剡源戴先生文集》30卷,万历九年(1581)由戴氏后裔戴洵刊行。戴洵本收录诗文虽不及28卷本完备,仍是传世诸本中较多者。清末,始有人辑录戴氏集外诗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奉化孙锵刊行《剡源佚文》2卷、《佚诗》6卷。民国江阴缪荃孙《艺风堂读书志》,亦刊行《剡源集逸文》1卷。《全元文》除以清道光二十年(1840)郁松年《宜稼堂丛书》刊本《剡源戴先生文集》30卷为主要底本,收录戴氏文437篇,及从国家图书馆藏明抄6卷本《剡源先生文集》中补文3篇外,又据缪氏《剡源集逸文》增补辑录文13篇,孙锵《剡源佚文》补文1篇,再加《全元文》辑佚文1篇,共收录戴表元文章455篇,使这位元初东南文章大家的存世之作成为完璧。[13]
总之,通过对元代作者文集情况的综合考察与慎重选择,《全元文》共收录了182位作者的203部文集,加以对这些作者集外文章的辑补,力求做到对元代文集作者传世文章的完整收录。当然,这方面工作也存在疏略。如元明之际的钱宰(1299~1394),字子予、伯均,绍兴路会稽(浙江绍兴)人。至正进士,以亲老不仕,教授于乡。明洪武初征修礼乐。六年(1373)授国子助教,进博士。二十七年,参与编修《书传会选》,同年卒。钱宰学有本原,元末已称宿儒,著有《临安集》诗5卷文5卷,洪武二十七年亲自编订并作序。清修《四库全书》,未能征得钱宰集,又以焦竑《国史经籍志》与《明史·艺文志》皆不著录,乃自《永乐大典》采掇钱宰诗文,参以诗文选集中所存,编辑为《临安集》6卷。实际上,钱宰集的10卷足本仍有明、清抄本多部传世。其中国图有明祁氏澹生堂抄本和明抄本各一部,南京图书馆亦有明抄本一部,另有清抄本五部分藏北京、南京各图书馆。这些抄本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明抄本在年代上早于《四库全书》,更重要的是其内容要比《四库》辑自《永乐大典》的6卷本要完整丰富。然而,《全元文》没有据明抄10卷本收录《临安集》,反而以《四库全书》的辑佚本为底本,只收得文章36篇,集外文2篇,未能做到对钱宰文集的完整收录。
[1]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7《中庵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下册,第1438~1439页。
[2] 刘敏中:《中庵先生刘文简公文集》,元元统刊本,1334;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11册。
[3] 张养浩:《张文忠公文集》,元至正刊本,1354;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24册。
[4] 俞焯:《存复斋文集序》,见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卷首,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成化十一年项璁刊本,1934,第2页。
[5] 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四部丛刊续编》本;《存复斋续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涵芬楼秘籍》排印本,1925;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40册。
[6] 欧阳玄:《雍虞公文集序》,见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卷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初覆元刊本,1985,第5册,第252页。
[7] 虞集:《雍虞先生道园类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初覆刊本,1985,第5~6册;《道园学古录》,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翻刊元小字本,1929;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26、27册。
[8]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7《至正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下册,第1444页。
[9] 许有壬:《至正集》,清宣统聊城邹氏石印乾隆抄本,1911;《圭塘小稿》《别集》《续集》,河南官书局《三怡堂丛书》刊本,1923;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38册。
[10] 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元至顺宗文堂刊本,1330;《刘文靖公文集》,明成化蜀藩府重刊本,1479;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13册。
[11] 杨维桢:《丽则遗音》,明末常熟毛晋汲古阁刊本;《铁崖赋稿》,清仁和劳幹校抄本;《东维子文集》,明正德、嘉靖刊本;《铁崖文集》,明弘治毗陵冯允中刊本,1501;《杨铁崖先生文集全录》,清抄本;《铁崖漫稿》,清张月霄爱日精庐抄本;《史义拾遗》,明嘉靖任辙刊本,1540;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41、42册。
[12] 宋濂:《戴剡源先生文集序》,见《戴表元集》附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543页。
[13] 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清道光郁松年《宜稼堂丛书》刊本,1840;《剡源集逸文》,民国江阴缪氏《艺风堂读书志》刊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