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元文》收录元人文集,第一步工作是鉴别应当收录的元代文集作者。通过清理考察,《全元文》最终收录了182位作者的文集,详细情况见本书附录十一《〈全元文〉收录元人文集表》。在对这些文集作者的鉴择中,《全元文》注意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跨朝代文集作者
金元交替之际,《全元文》增入李俊民、元好问两位文集作者。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山西忻州)人。金兴定五年(1221)进士,历国史院编修、南阳令、内乡令等,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元好问在金朝生活了四十四年,金亡不仕,故元修《金史》将其收载于《艺文传》下,《四库全书总目》亦著录为金人。但元好问入元亦存世二十三年,且以著作自任,构野史亭著述其上,记录金代君臣言行凡百余万言,为元修《金史》所本。他还纂辑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校试诸生于东平,讲学于真定封龙书院,又曾谒见忽必烈,请为“儒学大宗师”,被时人目为文坛盟主。所为诗文,亦多作于入元之后。因此,《全元文》收录这位被《四库全书》列为金人的作家,据《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一年(1498)李翰刊本《遗山先生文集》40卷,收元好问文章236篇,又辑录集外文27篇,从而保全了蒙古国时期北方文坛的完整风貌。[5]
南宋遗民,谢翱颇著名。翱字皋羽,号宋累、晞发子,福州长溪(福建霞浦)人,后徙居浦城。试进士不第。南宋末,招募乡兵投文天祥,任咨议参军。宋亡后流亡两浙。元僧人杨琏真珈发掘宋陵,翱与友人唐钰等密收诸陵遗骨,葬于兰亭附近,种冬青树为记,并作《冬青引别玉潜》诗纪其事。又登严子陵钓台,祭奠文天祥,作《登西台恸哭记》。遗作有诗6卷、文5卷,世无传本,莫知其详。今存谢翱《晞发集》,已非其旧。《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谢翱为宋人,然其《晞发集》中诗文,皆宋亡后所作,故《全元文》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程煦刊本《晞发集》6卷,收录谢翱文章13篇。[8]
元明之际的跨朝代文集作者,《全元文》排除了若干在明朝担任较高官职、在政治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如宋濂、刘基、陶安、高启等,而收录了贝琼、危素、王袆等近20人。在这些作者中,出生较早的是钱宰(1299~1394),在元朝生活了七十余年,根据《全元文凡例》,跨朝代作者,“其主要活动在元者,则作为元人收录”的原则,虽被《四库全书总目》列为明人,此次存录《全元文》是毫无疑问的。出生较晚的有唐肃(1331~1374)和殷奎(1331~1376),他们虽在元朝只有三十七年,但是由于其享年不永,唐肃死于洪武七年,殷奎死于洪武九年,入明时间都不算长,列为元人亦无不当。在明朝生活时间最长的是陈谟(1306~1401),死于建文三年,在明存世三十四年,但其生年较早,在元朝长达六十二年,收入《全元文》也是适宜的。在收录诸人中,元明之际影响较大的文章巨公,当属危素与王袆。
危素(1303~1372),字太朴,号云林,抚州金溪(江西金溪)人。少通五经,游吴澄、范梈、虞集之门。元至正元年(1341),以荐授经筵检讨,预修辽、金、元三史。后历任国子助教、太常博士、国子监丞、礼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等职,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明师入大都,危素趋所居报恩寺投井,为寺僧大梓挽起,勉以保全国史,《元实录》因之而无失。洪武二年(1369),授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等同修《元史》,兼弘文馆学士。洪武三年,以亡国之臣谪居和州,五年卒。危素博学善文辞,是元明之际的文章大家,有《危太朴文集》10卷、《危太朴文续集》10卷,共收录文章270多篇,又曾先后参与元修宋、辽、金三史和明初修《元史》,其文集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四库全书总目》列危素为明人。其实危素在元朝生活了六十五年,任职朝廷二十年,历任清要,入明仅存世五年。检阅其文集,大部分文章亦撰写于元朝。因此,危素的文集,成为《全元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9]
王袆的情况与危素有较大不同。王袆(1322~1373),字子充,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元末游大都,曾上书时宰论政,不报,隐居不仕。明太祖取婺州,召为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州事,有惠政,累官漳州通判。洪武三年(1370)召修《元史》,与宋濂同为总裁官,书成,擢翰林待制。洪武六年,以招谕云南被杀。王袆幼敏慧,师事文章大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名世,有《王文忠公文集》24卷。他在元朝未任职,入明官至翰林待制,故《四库全书总目》列为明人。但王袆在元朝生活了四十六年,入明仅六年,亦可视为主要活动在元朝者。其集中文章,虽制、诰、诏、表等作于明初,但序、记、论、说、碑、铭等亦多有元末之作,故《全元文》收录明正统七年(1442)鄱阳刘杰刊本《王忠文公文集》,得文章404篇,又辑得集外文6篇,作为元末文章的重要补充。[10]
对于金元、宋元及元明之际的跨朝代文集作者,《全元文》选录是否允当,尚有待于专家的评判。但是重视对这些跨朝代作者的重新甄别收录,无疑是《全元文》的重要特色。当然,这方面工作也难免有失误,譬如朱升、朱同父子。朱升(1299~1370),字允升,学者称枫林先生,徽州休宁(安徽休宁)人。至正四年(1344)举乡荐,八年为池州学正。后以战乱弃官,隐居石门。明太祖下徽州,召问时务,升对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授侍讲学士。洪武元年(1368)任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二年请老归,次年卒。《四库全书总目》以朱升任明翰林学士,著录为明人。其实朱升在元朝生活了近七十年,入明仅三年,属于《全元文》必然收录的对象。朱升有《枫林集》10卷,其中诗1卷、文7卷、附录、传、赞等2卷,收朱升文章101篇。《四库全书》因朱升以元臣而仕明朝,摒弃不取,仅著录于别集类存目。但《枫林集》今仍有明万历歙邑朱府刊本传世。然而,《全元文》第四十六册,仅从《休宁县志》《新安文献志》等书中辑录朱升散篇文章15首,却忽略了《枫林集》未加收录,实属不应发生的重要疏漏。
朱升之子朱同,字大同,号朱陈村民、紫阳山樵。洪武十年(1377)举明经,典教郡学。十三年召为吏部员外郎,未几升礼部侍郎。朱同有文武才,工书画音律,时称三绝。懿文太子爱其书,甚重之。后坐事死。据范准《书云溪归隐图后》,朱同约生于元后至元末年,三十岁左右入明,死于洪武十八年之前。[11]有《覆瓿集》7卷传世,诗3卷,文4卷。其中诗多元末之作,而文章则以明初文为主,《全元文》似不应收录。根据《全元文凡例》第三条“以文从人”的原则,朱同《覆瓿集》既然不拟收录,则其散篇文章,无论是否作于元代,亦一律不收。然而《全元文》第五十九册,虽未收录《覆瓿集》,却从《新安文献志》《休宁县志》中辑录朱同散篇文章5篇,亦属于收录失当。
二、僧道文集作者
僧道文集作者的收录,也是《全元文》重视的一个方面。元代是一个多种宗教兼容并存的朝代,在汉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尤为兴盛。一些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僧人、道士,与文人士大夫多有诗文唱和;何况易代之际,又有一些遗民借宗教以遁世,用诗文寄寓自己的故国之思,故在佛道人士中,也往往有文集或诗文集传世。但是他们的诗文集,以往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四库全书》也极少收录。《全元文》在注重跨朝代作者的同时,也注意收录这些释道作者的文集。有时,还需要突破别集的局限,到道藏或佛藏中去搜寻。
《全元文》收录了姬志真、李道纯、朱思本和张雨四位道士的诗文集,他们的生平各具特色。姬志真(1193~1268),本名翼,字辅之,泽州高平(山西高平)人。十三岁能诗赋,既长,天文、地理、阴阳、律历之学无不精究。金亡,流寓冀州,师从栖云真人王志谨为全真道士,号知常子。作为金元之际因避世而入道的士人,姬志真积极参与了全真道教在北方的传教活动。宪宗二年(1252),掌教真人李志常在燕京长春宫设立玄学,姬志真参与讲学。中统四年(1263)还汴梁,嗣王志谨主朝元宫教事。至元五年卒。姬志真有诗文集《云山集》传世,集中文章,或为阐发全真道教教义的论说,或是各地修建道观的碑记,以及一些道教活动、道士生平的记述,是研究蒙古国时期北方全真教思想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因此,《全元文》根据元延祐六年(1319)李怀素刊本《知常先生云山集》5卷(存卷3~5),补以道藏辑要本《云山集》2卷,收录文章47篇,又得集外文2篇,共收姬志真文49篇。[12]
李道纯是元初南方全真教道士,字元素,号清庵、莹蟾子,都梁人。得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弟子王金蟾授受。至元间,居金陵中和精舍,大德中卒。有诗文集6卷。《全元文》以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覆刊元大德十年(1306)刊《清庵先生中和集》6卷为底本,收录文章18篇,补以集外文1篇。李道纯通习《周易》与《道德经》,在道教理论中引入程朱理学调合三教。他的文章基本上是对道教教义的论说与问答,集中反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南方全真道教的思想。[13]
不同于上述二者,朱思本是一位具有自然科学思想的道士。朱思本(1273~1336以后),字本初,号贞一,抚州临川(江西临川)人。八岁师从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入龙虎山为道士。大德中入京师,辅助吴全节处理玄教事务。至治二年(1322),主持江西玉隆万寿宫。其后又曾两次入京。朱思本工诗文,留居京师二十年,与当世名士多有交往,有《贞一斋文稿》1卷、《诗稿》1卷,范梈、虞集、吴全节、柳贯等为之序。朱思本更精通舆地之学,幼读书,即知九州山川,慕司马迁为人,有四方之志。入京后,因奉诏代祀五岳四渎,得以周游天下,考察地理,积十年之功,以计里划方之法,绘成《舆地图》2卷,成为元至清绘制地图的范本。朱思本虽身为道士,却具有自然科学思想,较少迷信。他曾作《雷说》一文,论证雷霆只是天地阴阳二气的磅礴奋激,并非为惩罚人的恶行或轮回报应而作。又作《星命者说》,讥讽和质疑将人的命运与生辰星相等相联系的星命理论。然而,朱思本的诗文集,以往很少受到人们的注意,《四库全书》不予收录,仅有抄本和丛书本流传。《全元文》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选印宛委别藏》影印传抄明丛书堂抄本,收录《贞一斋文稿》中文章31篇,有助于了解这位别具特色的道士的思想与生平。[14]
元末的张雨则是文士类型的道士。张雨(1283~1350),又名天雨,旧名泽之,道名嗣真,字伯雨,号贞居子、句曲外史,钱塘(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弃家遍游天台、括苍等名山,师从周大静,后入茅山开元宫为道士。曾从开元宫真人王寿衍入京师,与当世文人名士唱和,声名大起。赐号清容玄一丈度法师,先后主持西湖福真观、茅山崇寿观、元符宫、开元宫,并注释《道德经》。至正十年卒。张雨善诗书,一时名士如赵孟頫、范梈、杨载、袁桷、虞集、黄溍、揭傒斯等都与之游,晚年与倪瓒、顾瑛、杨维桢等深相投契,互有唱和,故其传世之作以诗为主,文章不多。且其文章亦不热衷阐发道教教义,主要是与时人名士交往的书札、序记、题跋、铭赞等,反映元末南方正一教士与世俗士大夫之间的广泛交往。《全元文》根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句曲外史集》3卷《补遗》3卷、清光绪间《武林往哲遗著》刊本《贞居先生诗集补遗》3卷,及何良俊辑补明抄本《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7卷,辑录张雨文28篇,增补集外文35篇,共收录其文章63篇。[15]
《全元文》收录的僧人文集作者有四人:释圆至、释大??、释惟则、释来复。释圆至(1256~1298),字符隐,号牧潜、筠溪老衲,俗姓姚氏,瑞州高安(江西高安)人。年十九,依仰山慧朗大师落发为僧。至元、元贞间,住持建昌能仁寺。好云游,遍历荆襄吴越,广交友朋。大德二年卒于庐山。圆至出身于儒学世家,父文叔、叔勉、兄云皆为南宋进士。他少承父兄,为举子业,留意于儒家经典。出家后,始更为佛学。然圆至自幼慕圣贤经传与汉唐古文之高简雄浑,锐意追随以自新。所以,他称儒之文为“故学”,而以浮屠之文为“己学”,每“于己学之暇,复以余力治其故学”,[16]出入儒释,而不屑为比丘长。在思想上,圆至力图融合三教,曾云:“佛、儒、老氏,均以性为学,为教于天下。其导物之方、权巧之径不同,至于成性以通乎至神,则说之宗、学之序一也。”[17]因而被当世学者称为“儒而禅,释而文”的人物。[18]但是圆至毕竟是佛教徒,虽与当时名士有所来往,但其诗文集中绝大部分文章是与僧众往来的书信、赠序、题跋,以及修建寺院的碑记与募化疏文。因此,他有时不免站在佛教的立场对儒学有所批判。比如他说“伊洛学出,始窃吾意以饰尧、舜、孔子之言”,[19]敏锐地指出宋代理学援佛入儒的思想渊源。他还在文章中讥讽朱熹晚年对堪舆学的迷信。[20]《全元文》依据清光绪间《武林往哲遗著》刊本《牧潜集》7卷,收录圆至文88篇,为研究元初出入于儒释之间的佛教僧侣提供了宝贵资料。
释大??是元代佛僧中传世文章最多的,有《蒲室集》15卷附《书问》1卷、《疏》1卷、《笑隐和尚语录》不分卷。大??(1284~1344),字笑隐,俗姓陈,龙兴路南昌(江西南昌)人。九岁祝发,十七岁受戒,从释元熙学。他勤研佛典,旁及儒道百家之说,博学洽闻,辩论古今,与当世官员、名士、佛教僧徒有着广泛的交往,赵孟頫、虞集、黄溍、贡奎、萨都剌、张雨等文士名流都与其过从甚密。大??在佛教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他先后主持湖州乌回寺、杭州报国寺、中天竺寺。天历元年(1328),文宗诏以金陵潜邸为大龙翔集庆寺,特选大??为首任主持,赐号广智全悟大禅师,又加号释教宗主,兼领五山寺。他还承旨重新修订百丈禅师的《禅林清规》,分为九章,为四方佛寺所取法。《全元文》据国家图书馆藏元后至元刊本,收录大??《蒲室集》《书问》《疏》和《语录》,得文340篇,补集外文1篇,共得文341篇。[21]
此外,《全元文》又据涵芬楼影印《大日本续藏经》本,收录释惟则的《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8卷,得文142篇;据明正统五年(1440)孙以宁刊本,收录释来复《蒲庵集》6卷,得文94篇,集外文2篇,保存了元代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三、家族合集与别集附录中的元代作者
有些元人文集,或以家族合集的形式保存在总集之中,或附录在相关作者的别集之内,《全元文》亦注意到对这些元代作者的收录。如婺州浦江县(浙江浦江)的郑氏家族,从南宋建炎至明初,合族而居十三世,约二百九十余年,冠昏丧葬,必考朱子《家礼》而行,故称义门。元至大四年(1311)、后至元二年(1336),郑氏家族先后两次受到朝廷旌表,并得到免除赋税的恩典,部使者余阙特书“东浙第一家”以示褒扬,柳贯作文以记之。明初修《元史》,又收入《孝友传》。郑氏代有文人,各有诗文集藏于家。明永乐十六年(1418),裔孙郑昺辑先世之诗为3卷。清初,二十世孙郑尔垣又续编4卷,题为《义门郑氏奕叶吟集》7卷。尔垣又编次历代遗文,为《义门郑氏奕叶文集》10卷,其中元人文集有四种,分别是郑大和《贞和集》、郑钦《青梿居士集》、郑涛《药房集》和郑泳《半轩集》。郑大和,又名文融,字顺卿,郑氏六世孙。与柳贯友,累官建康龙湾务提领大使。中年弃官归,接替从兄文嗣主持家政,著《义门郑氏家规》3卷。又采辑宋以来诸家表扬义门郑氏之作,成《麟溪集》22卷。七世孙郑钦,字子敬,继大和作《续家规》。然郑大和《贞和集》仅存文2篇,郑钦《青梿居士集》存文1篇,已名存而实亡。八世孙郑涛(1315~?),字仲舒。从吴莱游,以文章名世。至正间以荐授经筵检讨,历翰林编修、应奉、国子助教。入明为太常博士,因论张士诚事忤时宰,退居乡里,教授子姓以终。有《药房集》1卷,存文31篇。涛弟郑泳,字仲潜,元末为相府掾,官至温州路总管府经历。入明,朝臣荐修大典,固辞。著《郑氏家仪》。有《半轩集》1卷,存文22篇。《全元文》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郑氏祠堂刻本《义门郑氏奕叶文集》,收录郑涛《药房集》和郑泳《半轩集》,以及郑大和、郑钦所存遗文,使这些保存在总集中的元人文集得以收录。[22]
此外,《奕叶文集》中还有郑渊《遂初斋集》1卷,存文56篇。郑渊(1326~1373),字仲涵,称贞孝先生。从学于宋濂,以古文名于时。再践场屋不利,即不复求仕。明洪武六年卒(1373)。《奕叶文集》著录渊为明人。实际上,郑渊与郑涛、郑泳同辈,在元朝生活了42年,入明仅6年,且其卒年尚早于郑涛(涛有洪武十一年文),应该是主要活动在元代的作者,属于《全元文》收录的范围。然而,《全元文》未收录郑渊的《遂初斋集》,反而在第五十八册收录其散见于《浦江县志》的文章3篇,也是不应出现的疏漏。
《全元文》还注意收录附存于相关作者别集中的元人文集。如宋元之际的方逢振,字君玉,号可斋,严州淳安(浙江淳安)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进士,历官太府寺簿。宋亡归家。元朝起为淮西宪佥,抗节不赴,在石峡书院聚徒讲学,学者称山房先生。其兄方逢辰(1221~1291),初名梦魁,中南宋淳祐十年(1250)进士第一,理宗赐名逢辰,故以君锡为字。官至吏部侍郎。宋亡,元世祖诏御史中丞崔彧起于家,以疾坚辞不出,学者称蛟峰先生。方氏兄弟的诗文集名《蛟峰文集》,是其五世从孙蒙城知县方渊所辑,散佚之余,搜录而成,已非完璧。全集8卷,前7卷收录方逢辰诗文,第8卷附存方逢振诗文《山房遗文》。方逢辰在南宋五十多年,入元仅十三年,《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为宋人。逢振生卒年不详,文集又附《蛟峰文集》以行,故《四库全书总目》亦归属宋人。然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收录其为元人。所以,《全元文》据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蛟峰文集》,收录方逢振《山房遗文》中文章8篇。[23]
四、稀见文集作者
部分元代作者,其文集或散佚不全,或传本稀见,难以流传。《全元文》特别关注这些作者,使其文集借《全元文》得到保存和流传。如宋元之际的梅应发(1224~1301),字定夫,号艮岩,广德军(安徽广德)人。南宋宝祐元年(1253)进士,历庆元府学教授、常州平籴仓副使,官至太府卿、直宝章阁。宋亡不仕,大德五年卒。梅氏有《艮岩遗稿》32卷,已佚,仅存《艮岩余稿》1卷。然梅氏文集《四库全书》未加收录,亦无丛书本传世,传本稀见。《全元文》据元刊本收录《艮岩余稿》,得文44篇,补集外文4篇,虽部分文章文字漫漶,难以卒读,仍有利于梅氏遗文的保存与流传。[24]
又如谭景星(1267~?),字明望,号西翁,茶陵州(湖南茶陵)人。幼年丧父,庐墓十年,以孝行入《元史·孝友传》。曾任永明县儒学教谕。景星有《村西集》16卷、《西翁近稿》11卷,国内已无传本,仅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元刊本,为海内孤本,其中《村西集》文集缺卷1、4和5,已有残佚。《全元文》即据日本所藏《村西集》和《西翁近稿》,收录文章158篇,使这位元代作者的两部文集,得以与国人见面。[25]
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温州平阳(浙江平阳)人。笃志朱学,隐居不仕,著《四书管窥》8卷、《管窥外篇》2卷,凡三十年而后成。《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于朱子之学,颇有所阐发”,“深得朱子之心”。[26]史氏有《青华集》4卷,诸家书目极少著录,且无丛书本传世。《全元文》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元年(1796)八月抄本,收录《青华集》文章41篇,补集外文2篇。翻阅《青华集》,可见集中多有关于赋役、盐法、水利和时事的上书,说明史伯璿不仅仅是一位皓首穷经的学者,还是讲求通经致用的实学家。[27]
蒋易,字师文,自号橘山真逸,建宁路建阳(福建建阳)人。励志笃学,师从杜本,以思勉扁其读书斋。又慕司马迁之为人,遍游长江、淮河以南,结交当世名士,并博萃群书,号万书楼。元末入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幕府。蒋易工诗文,选编元人古体诗为《皇元风雅》30卷,行于世。又有《鹤田文集》14卷,大半残佚,仅国家图书馆藏京师图书馆旧抄本,残存序文二卷。《全元文》即据此收录蒋易文章71篇,补集外文5篇,以保存蒋易文之残璧。[28]
元朝末年的姚琏(1301~1368),一名廷用,字叔器,号云山一懒翁,徽州歙县(安徽歙县)人。师从胡炳文,为紫阳书院学官,历吴江州教授、浙东阃使、太平路教授、摄当涂县尹。元末红巾军起,随总兵董抟霄赴征,参理运谋,授昌化令。后屏居山谷。姚琏遗文罕有传本,仅周清澍先生家藏清乾隆刊本《云山一懒翁集》2卷,及南京图书馆藏清丁氏正修堂抄本《姚叔器先生集》1卷。《全元文》据周先生惠赠的乾隆刊本复印件,收录姚琏《上参政董孟起书》和《上参政董孟起十策》二篇文章,对于了解元末江南的形势有所帮助。[29]
五、高丽汉文文集作者
《全元文》还注意收录有汉文文集的元代高丽作者。元朝在高丽国设置征东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得自辟官属,其原有的政治机构与制度不变,财赋亦不入都省。征东行省虽与元朝国内诸行省性质不同,但与中央朝廷之间仍有密切的政治文化联系。当时的高丽人,以到元朝设置的国子监学习和参加元朝的科举考试为荣。科举中第,“得于其国者,不若得诸朝廷者之为荣,故虽得末第冗官,亦甚荣于其国”。[30]他们考中进士后,或留在中央朝廷担任官职,或回高丽国任职,将元朝的制度与文化介绍回国。这些人往往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甚至有汉文的文集传世。然而,国内以往对元代高丽学者的汉文文集,只注意到李齐贤的《益斋乱稿》10卷,虽然《四库全书》未加著录,但是南京图书馆藏有抄明万历本,还有《粤雅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及民国十三年(1924)南通翰墨书局重编本等多种版本传世。《全元文》则除李齐贤外,又新收录了李榖、李穑父子的两部文集。
李榖(1298~1351),字中父,号稼亭,高丽宁海府人。至顺三年(1332),征东行省乡试第一名。四年,赴大都参加会试中第,以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授承仕郎、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次年,奉勉励学校诏出使征东行省,京中名士如陈旅、宋本、欧阳玄、王沂、揭傒斯等都以诗文相送。次年还京。其后来往于大都与高丽之间,而以留居大都时日为多,与黄溍、贡师泰、余阙等人都有唱和往来。至正七年(1347),李榖主持高丽的科举考试,“所取士多闻人”。八年,任高丽国匡靖大夫、都佥议赞成事、右文馆大提学、监春秋馆事、上护军。十年,元朝授予奉议大夫、征东行省左右司郎中。次年卒。有《稼亭先生文集》20卷传世。
李穑(1328~1396),字颖叔,号牧隐,李榖之子。至正元年(1341)中高丽国成均试。八年,以朝官之子赴大都,补国子监生员。在京三年,“得受中国渊源之学,切磨涵渍,益大以进,尤邃于性理之书”。[31]至正十一年,回国守父丧。十三年秋,中征东行省乡试第一名。十四年赴大都会试中第,以殿试第二甲第二名,授应奉翰林文字、承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与其父不同的是,李穑中进士后,很快就返回高丽任职,官至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门下侍中、判典理司事、领孝思馆书筵、艺文春秋馆事、上护军。李穑回国后,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曾长期担任成均大司成,并且五知贡举,所取多知名士。他以传播性理之学为己任,学者仰之如山斗,并对高丽国的科举制度和教育内容进行了积极而稳妥的改革,使之完成了由佛学向儒学、由诗赋向性理学的转变。[32]李穑又以诗文妙绝一时,掌国辞命数十年,有《牧隐诗稿》35卷、《牧隐文稿》20卷传世。《全元文》以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影印本为底本,分别收录李榖《稼亭先生文集》20卷,文章105篇,[33]李穑《牧隐文稿》20卷,文章232篇,[34]第一次将李氏父子的文集融汇到元代文化之中,对于了解元朝与高丽的政治文化交流,高丽国的文化教育状况,以及程朱理学在高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
[1]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4,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本,1956,第6册,第8422~8434页。
[2] 陆峻岭编:《元人文集分类篇目索引·文集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6页。
[3] 王德毅等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引用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87,第1册,第8~12页。
[4]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凡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1册,第1页。
[5]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一年李翰刊本,1929;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1册。
[6] 舒岳祥:《阆风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辑录《永乐大典》本,1986;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3册。
[8] 谢翱:《晞发集》,明嘉靖程煦刊本,1555;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13册。
[9] 危素:《危太朴文集》《危太朴文续集》,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1913;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48册。
[10] 王袆:《王文忠公文集》,明正统鄱阳刘杰刊本,1442;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55册。
[11] 范准:《书云溪归隠图后》云,准洪武十四年(1381)自吴堡知县入京,曾见朱同,时朱同任礼部侍郎。洪武十七年,范准友人胡复官绥德,尚报告朱同近况。洪武十八年春,范准在陕西得知朱同死事。文见朱同:《覆瓿集》卷8附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227册,第727~728页。
[12] 姬志真:《知常先生云山集》,元延祐李怀素刊本,1319;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2册。
[13] 李道纯:《清庵先生中和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影印明覆刊元大德十年本,1985,第8册;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24册。
[14] 朱思本:《贞一斋文稿》,上海,商务印书馆《选印宛委别藏》影印传抄明丛书堂抄本,1935;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31册。
[15] 张雨:《句曲外史集》《补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贞居先生诗集补遗》,钱塘,清光绪丁氏嘉惠堂《武林往哲遗著》刊本;《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何良俊辑补明抄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34册。
[16] 释圆至:《与某官书》,见《筠溪牧潜集》卷5《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元大德刊本,1990,第91册,第263页;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20册。
[17] 释圆至:《饶州梁山资福襌寺记》,见《筠溪牧潜集》卷3《碑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元大德刊本,1990,第91册,第247页。
[18] 洪乔祖:《牧潜集跋》,见释圆至:《筠溪牧潜集》附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元大德刊本,1990,第91册,第274页。
[19] 释圆至:《建昌州福圣院方蛟蜂祠堂记》,见《筠溪牧潜集》卷3《碑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元大德刊本,1990,第91册,第254页。
[20] 释圆至:《书朱元晦与蔡季通手帖后》,见《筠溪牧潜集》卷6《杂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元大德刊本,1990,第91册,第266页。
[21] 释大??:《蒲室集》《书问》《疏》《笑隐和尚语录》,元后至元刊本;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35册。
[22] 郑涛《药房集》、郑泳《半轩集》,见郑尔垣:《义门郑氏奕叶文集》,清康熙郑氏祠堂刊本,1715;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57册。
[23] 方逢振:《山房遗文》,见方逢辰:《蛟峰文集》卷8附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8册。
[24] 梅应发:《艮岩余稿》,元刊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5册。
[25] 谭景星:《村西集》《西翁近稿》,元刊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31册。
[26]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36《四书管窥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上册,第301页。
[27] 史伯璿:《青华集》,清嘉庆抄本,1796;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46册。
[28] 蒋易:《鹤田蒋先生文集》,京师图书馆抄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48册。
[29] 姚琏:《云山一懒翁集》,清乾隆刊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49册。
[30] 陈旅:《送李中父使征东行省序》,见《陈众仲文集》卷4,元至正刊明修本,第13页。
[31] 权进:《朝鲜牧隐先生李文靖公行状》,见李穑:《牧隐文稿》卷首,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影印本。
[32] 详见徐梓:《李穑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中国古籍研究专刊,第123~128页。
[33] 李榖:《稼亭先生文集》,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影印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43册。
[34] 李穑:《牧隐文稿》,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影印本;今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第5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