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制作,指影片实际拍摄完成之后直至正式洗印出标准拷贝或完成数字文件成片前的工作过程。具体来说,后期制作是在把握影片整体结构和叙事节奏的基础上,对拍摄的素材进行精修细剪,并在完成后期录音的基础上进行混合录音,然后将混录双片送审,审查通过后将样片经过合成洗印成标准拷贝或制作成可供影院放映和卫星、网络传输的影片数字文件的过程。
后期制作是导演和剪辑师对影片进行艺术再创作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但不仅仅是一系列技术上的制作程序,还包括了录音、作曲、动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一般来说,后期制作阶段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重要工作。
(一)剪辑
剪辑,又称剪接,是后期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电影的成型非常重要,用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话说,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对此,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也有同感,他认为剪辑和剧本一样重要,都掌握着电影的生命。因此剪辑常被称为是电影艺术过程中继剧本创作、导演影像拍摄之后的第三次创作。国外的很多电影理论家称呼剪辑师为“第二导演”,因为正如我国著名导演郑君里说的那样,电影诞生于导演构思却定稿于剪辑台。
一般来说,导演对于剪辑工作都是非常重视的,多数情况下导演会自始至终地参与剪辑,与剪辑师共同磋商剪辑方案、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以使影片的创作意图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有时候,导演会亲自兼任剪辑师,充分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完成影片;少数情况下,导演也会充分放手剪辑师去独立剪辑。
电影剪辑的工作包括画面剪辑和声音剪辑。画面剪辑,是对拍摄出来的数以千计的镜头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剪裁,按照分镜头剧本和特定的叙事线索,进行镜头的创造性组接。声音剪辑,就是根据声音前期录音、同期录音、后期录音等三种不同的录音方式,兼顾画面,进行合理剪辑。
传统电影创作中,剪辑师的主要工具是裁剪拷贝的剪刀以及用于黏结胶片的黏合剂(包括胶带和胶水等)。当摄制机完成影片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之后,底片交付洗印厂冲洗之后得到工作样片,然后剪辑师要同导演一起对样片进行初步的筛选,进入初剪阶段,将有关的镜头素材按照导演分镜头剧本的顺序加以初步的排列组合,然后对实拍时每一个镜头的首尾多余部分进行一定的删减,使前后衔接连贯顺畅。其实,电影的初剪工作重点在于“接”而不在于“剪”。当影片情节编排、段落分配和结构调整等大方面基本确定以后,则剪辑师必须进入精剪阶段,要能够在每两个前后相邻的镜头中间找到最合适的“剪接点”,巧妙消除镜头转换的跳跃感和突兀感,既使情节推进、人物行为更加合理自然;也能使影片叙事节奏准确到位。在当前电影创作中,剪辑师的工作更加现代化,影片拍摄完毕后采用一定的胶转磁技术处理、将素材输入电脑,或者采用完全数字化拍摄后,可以进行数字化剪辑。
后期制作中,剪辑师的剪辑工作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机械式组接镜头,而是苦思冥想的艺术创作,选择最合适的镜头、确定最准确的剪接点、安排合理的镜头排列顺序、敲定单个镜头的长度和前后镜头的长短搭配等所有方面。剪辑,有时候还要处理整体结构的改动与调整,以及段落时长的压缩或放大等问题。所有这些方面都直接关系着影片最终的艺术质量。创造性、艺术性的剪辑,会使一部影片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并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二)混录
混录,即混合录音,主要指根据影片内容,对各条声带上人声、音乐、音响等声音进行总的加工和处理,把它们混合录制到另一条磁带上的录音过程,也是影片后期制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
具体来说,混合录音是影片实现声画合成的重要手段。此前经过剪接、套片等处理过程,人声、音乐和音响等或先期录音、或后期录音、或同期录音的一切声音,都已经组合成与画面完全对应的多条声带。混合录音时,通过多部放音机把多条声带上的声音信号同步地还原输送到混录室内的调音台中,然后录音师根据影片具体的要求,运用调音台上各种装置和其他技术手段,对各条声带上的声音进行统一的加工,包括处理声音段落的起止和衔接、调整各声音间的比例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对某些声音做特殊的艺术效果处理等方面,最后再把所有统一处理过的声音混合录制在一条磁带上。混合录音是磁性录音的最后一道工序,磁性录音指利用电磁转换原理、将声音记录在磁带或其他磁性材料上的录音方法。磁性录音和光学录音相比,磁性录音具有音质好、可立即还原声音、能重复使用、并节约时间与经费等优点。混录后的磁性声带转换成光学声音底片之后,就可以直接印制拷贝了。当前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录音合成方式也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影后期制作中去。
(三)合成洗印与数字合成
对传统胶片电影而言,混合录音之后制成的影片是“混录双片”,或称“双片”“完成双片”,是指供同步放映的画面样片和混合声带。双片是声画分离的,必须通过声画同步放映机放映才能达到声画合成的效果,其主要的用途是便于审查、听取意见、而后方便修改。
因此双片不是真正的拷贝,电影要真正能够进入发行放映渠道,还必须完成很琐碎但必要的合成洗印工作。首先在双片审定之后,将画面样片经过套底处理制成“画面底片”,将混录之后的磁性声带转录成光学声带、并制成“声带底片”。然后将画面底片和声带底片进行同步对照声画合成,再经过配光处理就可以通过洗印机印制出第一个声画俱备的拷贝,即“校正拷贝”。校正拷贝虽然经过配光人员的反复配光和校色,但是还不可能达到十分理想的洗印效果,一般仅供导演或剪辑师剪辑、检查底片等使用。通过放映审核,再来校正拷贝中各镜头的密度、颜色、影像基调等,做出全面的调整。为了确定正确的曝光和冲洗标准条件,校正拷贝一般会印制一至两次。
随后进入标准拷贝的洗印制作阶段。洗印部门根据镜头完成表和剪辑通过的样片,结合具体的艺术和技术指标,通过洗印机就实拍的原底片再洗印出一个拷贝进行剪接,剪接要求与通过的样片要完全一致,之后进行进一步的配光、调色等技术调整,最后按照顺序再进行画片底片和声带底片的套底,达到声画合成,即标准拷贝。标准拷贝要求各项技术指标合乎规定、影调衔接、色彩饱和、声画质量上乘,以便于作为印制大量拷贝的标样。标准拷贝比较珍贵,多做保存资料所用,但可以经过翻正片、翻底片(即中间片制作)或印反转底片等技术处理得到新的标样,来大量地印制放映拷贝。对现代数字电影而言,则相对更简单,已经完全没有合成洗印等众多环节,只要将声音与画面按既定的艺术要求和技术指标合成,就可以生成可供影院放映的数字视频文件,然后通过硬盘存储或网络、卫星等形式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