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拍摄,也称实拍阶段,指整部影片开机拍摄到最后停机完成的整个过程。正式拍摄是导演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在电影胶片或数字载体上逐一实现的阶段,是整部影片生产的关键环节。正式拍摄的工作安排比较集中,主要分两个步骤:
首先是正式开拍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导演布置拍摄任务、验收场景、检查服装道具等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导演召开镜头会议,也就是将镜头进行具体归类。镜头归类对正式拍摄特别重要。因为一部影片至少有五六百个乃至数千个镜头,涉及的场景也有数十或上百个,而且一部电影是有明确的经济预算的,每多换一处场景都是要增加许多成本的,所以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也不会根据分镜头剧本从第一个镜头按照前后顺序一个一个拍到片尾的,必须打断拍摄的连续性而根据不同的场景空间来安排拍摄日程,这样就需要尽可能地对同一场景、不同场戏进行严密的计划和合理的分配,对镜头进行科学的分割和归类。无论片头片尾,只要是发生在同一场景中的所有镜头都必须集中在一起,打破分镜头顺序以跳拍方式进行实际拍摄,这样以便于实拍时调度的顺畅和成本的节约。跳拍使得电影的拍摄过程错综复杂,这样就特别需要场记员的细心工作,不仅要做好每一个镜头、每一场戏的编号,而且还要准确、详细记录下每一个镜头内演员的动作和台词、道具的处理、服装发型的变化等所有细节,以便于后期剪辑的顺利。
其次是正式开机拍摄。整个拍摄过程中,实拍工作千头万绪,导演处于统帅全局、指挥调度的艺术核心地位,大至演员排戏、摄影机调度,小至一件道具的放置等,都要由导演作出最终决断。摄制组能否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导演的组织调度才能。实拍中,导演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两项:
其一,指导摄影师进行科学有效的拍摄。虽然摄影机由摄影师具体掌握,但是导演在监视器前或摄影机旁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于每一个镜头如何具体调度、如何处理景别运动、镜头语言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风格等,导演必须既能够全部宏观掌握,又可以对每一个镜头的质量效果严格把关,这样才能达到突出的影像表现力。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事后补拍或返工,许多镜头尤其是重场戏一般都会拍摄多遍以便候选,或者两部以上的摄影机对同一场景进行多机拍摄以便在后期剪辑中备选。实拍中绝大部分镜头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拍摄,有些时候还必须要进行一些“偷拍”和“抢拍”。偷拍是为了让演员置身于某一个现实环境中进行真实的表演,并且达到人景交融的效果,技巧处理上往往离不开手提摄影和长焦距镜头;抢拍主要是抓拍演员计划外的即兴表演的**和火花,或者抓拍场景超乎预期的特殊效果,从而丰富影片创作的内涵和风格。
其二,把握演员表演。这一工作尤其重要,苏联著名导演普多夫金曾经说过,“我要强调指出,在拍摄时,导演对于演员的处理工作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这是电影的特点”[1]。电影实际拍摄的非连续性和跳跃性,以及拍摄时往往没有配戏对象、只能对着摄影机表演的特点,要求演员能够尽快进入各种不同的故事情境,并能够比较自如和准确地演绎出角色的神韵。因此实拍中导演始终是演员的启发者、交流对象和检验者。导演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手段跟演员充分交流,帮助他们尽快“进戏”,启发演员进入正确的角色创造,唤起演员对于规定情境中角色的情绪、内心节奏、人物关系以及前后场戏连贯的准确想象和体验。启发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直接说明,或触类旁通,或示范表演等。同时导演还要根据影片风格的总体构思,准确控制和把握演员表演的分寸与尺度,善于发现演员表演时的**和创新,及时弥补演员表演的盲区和空白点,并密切掌握演员表演的动作设计和场面调度。
此外,实拍过程中,除了导演处于中心位置之外,制片人(或制作人)也是核心人物。制片人主要是拟定预定期限内周密的制片计划,协调各创作部门的工作关系,做好拍摄的管理工作,保证摄制组和拍摄过程正常运行;同时制片人还要做好财政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用到实处和合理分配,并尽量控制资金的使用不超过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