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H计划”到“M计划”(1 / 1)

然而,英国外交部不久得到情报,预计到1939年4月德国一线飞机将达2 500架,其中轰炸机1 700架。[229]因此,1937年1月14日空军大臣斯温顿勋爵提出,到1939年4月英国本土空军应达到145个中队,飞机2 422架,其中轰炸机中队87个,轰炸机1 631架;战斗机中队34个,战斗机476架;配合陆军和侦察等用途的中队24个,包括水上飞机在内的作战飞机共315架;此后尽可能将轰炸机增加到92个中队,轰炸机1 701架,本土飞机总数为2 492架,1939年3月31日完成。这样力争与德国空军力量持平,这一计划被称为“H计划”。[230]

该计划以减少部署海外中队数量和将后备中队变为一线中队来实现本土一线飞机数量与德国持平,体现了英国空军部追赶德国空军的急切心理,某种程度上又回到了“装饰门面”的做法。

不久,访问德国的英国空军代表团从德国空军部次长埃哈德·米尔希(Erhard Milch)处得知,德国空军发展的速度没有原来估计的那样快。此外,减少后备中队和海外中队数量的做法招致英国空军参谋部的反对。于是,国防政策与需要委员会拒绝了“H计划”,斯温顿勋爵只好在“F计划”的基础上就加强后勤和补充飞行人员提出建议。[231]然而,英国情报部门后来得知埃哈德·米尔希是在撒谎,确切的情报显示英国空军“被危险地落在后面了”[232]。

10月27日,斯温顿勋爵向帝国国防委员会提交自己的报告并附带空军参谋部的分析和建议报告。依据情报分析,德国空军一线飞机很快将达到1 620架,180个中队,到1939年底则将达到3 240架,其中轰炸机1 458架,共360个中队,并有相当的后备力量和工业生产予以支持,而届时英国空军按“F计划”(“H计划”没有通过),一线飞机只有1 736架,其中轰炸机1 022架。此外英国地面的防空力量按计划要到1941年完成,但那时也满足不了安全的需要。空军参谋部认为,英国本土空军最少需要一线飞机2 331架,共154个中队,其中轰炸机1 442架,90个中队,战斗机532架,38个中队;配合陆军和侦察等用途的中队30个,包括水上飞机在内的作战飞机共413架,部署海外飞机644架;另外中队建制再次扩大,海外中队在满足本土需要后进行增加,整个计划预计1941年夏完成,总预算为6.5亿英镑。这个新计划被称为“J计划”。[233]

但是,“J计划”遭到了国防协调大臣英斯基普的反对。他认为:

我们的空中打击力量不能只当作一种有效威慑手段,如果它能够日复一日向入侵者投下与他们向我们投下的相同数量和类型的炸弹的话……我不认为向公众作出的空军力量对等的声明,在任何层面上是迫使我们将战机的数量和类型建立在潜在敌人战机数量和类型的基础之上。反之,在考虑加强我们一线力量的建议时,也必须考虑战争后备力量和战争潜力,可能还包括地面的防御力量。维持战时后备力量225%的成本自然是非常高的……相比飞机和影子工业的生产能力而言,“F计划”所确定的空军一线力量已是过高了,因此,我们已有的资源应用于增加战时的潜力,而不是用于进一步增加我们的一线力量。

德国的航空工业比我们的更加庞大,德国空军已经大大领先于我们。事实上,对我们而言,似乎不可能在一线力量上以及战争后备力量和战争潜力上实现同德国空军的势均力敌……我们应全力以赴加强本土空军,而不应再增加海外的力量。我们应大幅增加本土空军中的战斗机中队数量。关于本土空军的轰炸机中队,主要在以下两种方案中作出选择:(a)对现有一线力量做一些增加,同时减少后备力量,大幅提升战争潜力;(b)维持现有的一线力量和后备力量,同时提升战争潜力。我个人认为,稳妥的做法是倾向于按照前一种方案实施。[234]

英斯基普主张有足够的防御力量就能满足抵御入侵的需要,而防御力量并非仅仅依靠空军的轰炸机力量,很大程度上降低财政支出是他的主要动机。他的观点遭到空军大臣斯温顿勋爵的反对,内阁因此未作出最终的决定,而是建议空军部在英斯基普建议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235]值得关注的是,英斯基普出于降低财政支出而提出的优先发展战斗机的想法,其影响是深远的,这一点在1940年的不列颠之战中得到了体现。而内阁秘书汉基的一份备忘录中,也提到了类似的看法。[236]

美国空军军事学院的戴维·麦基萨克指出:“直到1936—1937年,政府内、主要是财政部内头脑比较清醒的人才克服了皇家空军的一贯主张,即将其主要资源投给轰炸司令部。将重点转向空防以及战斗机司令部的决定来得非常及时,但它并未反映大多数空军参谋人员的看法。”[237]马尔科姆·史密斯认为:“英斯基普报告的作用是第一次将空军战略纳入到英国传统的战略(大陆封锁)当中,调整了战略中帝国防御的重点先后问题”,是战前空军政策的一大变化,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238]英国军史学家诺曼·吉布斯则认为:“从多个方面看,‘J计划’是战前所有扩大计划中最佳的一个……它基于对德国力量和意图以及欧洲以外需求的整体认识;它既加强了一线力量,又增强了后备力量,并作出了重新考虑指导飞机生产企业生产能力政策的至关重要的建议。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未领受生产和招募人员方式上的急剧变化,所以在1941年夏季之前不可能完成。”[239]

空军部依据英斯基普的意见修改了原有的计划,于1938年1月21日提交了“K计划”。该计划建议本土一线中队145个,飞机为2 305架,其中轰炸机中队77个,轰炸机1 360架,其他同“J计划”一样,1941年3月31日完成。[240]该计划相比“J计划”,轰炸机中队减少了13个,减少轰炸机82架,因此规模和费用都相应有所削减。尽管空军参谋部认为“K计划”本土防御所需一线飞机最低的标准,未提供足够的后备力量,在面对德国空军时实际将处于劣势,但是英斯基普认为“K计划”的5.675亿英镑费用依然过高,超出了1937—1941年这5年内国防总支出16.5亿英镑当中空军所占的部分。[241]为此,英斯基普建议空军部再削减“K计划”的预算6 000万英镑。[242]

正当斯温顿勋爵与英斯基普就此讨价还价时,3月13日传来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消息,英国政府于是决定加强防御力量。3月14日,空军大臣斯温顿勋爵向内阁提出“L计划”。按照该计划,本土一线飞机到1939年3月为2 182架,到1940年3月为2 373架,共141个中队,其中轰炸机1 352架,73个中队,战斗机608架,38个中队,配合陆军和侦察等用途的飞机维持“K计划”的数量,后备力量将于1940年3月全面完成。[243]实际上,“L计划”只是将“K计划”的完成时间提前了一年而已。

因此,“L计划”遭到英斯基普和财政大臣西蒙的批评,理由是“L计划”实际上是“J计划”的翻版,违反了内阁原来确定的财政与军费支出平衡的原则,另外,在目前人力和工业生产能力紧张的情形下,无法按期提前一年完成计划。面对越来越紧迫的欧洲局势,内阁决定由张伯伦、西蒙、英斯基普和斯温顿勋爵组成一个小组,专门评估未来2年中英国飞机的最大生产量。[244]

4月17日,斯温顿勋爵提交的评估结果是,到1939年3月31日生产飞机约4 000架,到1940年3月31日再生产8 000架。斯温顿勋爵认为大体可以按时完成“L计划”,但首相张伯伦表示,他不愿意将这些数字同任何特定的计划关联在一起,只是将它们看作是生产企业在一切顺利的假定下给出的最乐观的估计而已。最终,内阁同意在接下来的2年内空军部将朝着1.2万架飞机的目标尽可能多地生产飞机和招募人员。[245]也就是说,英国政府放弃空军与德国的数量对等政策,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在未来2年尽可能多地生产飞机。事实上,意味着英国政府承认追求与德国数量对等,尤其是轰炸机数量对等,是无法做到的。

这样,“L计划”被包括在未来2年生产1.2万架飞机的计划当中,但是空军参谋部没有从军事角度真正放弃“对等战略”,他们仍然坚持“如果完全让我们根据所要冒的风险作最精确的优先安排,对我们来说没理由从空军优势的竞争中退却”,“我们一定认为轰炸机不但是强大的威慑与和平的保障,而且是战争中将我们的意志强加给敌人的唯一方式”。[246]5月12日议会上院就空军发展和国际局势展开全面的辩论,政府的空军政策遭到猛烈的批评,指责原先空军与德国对等的承诺没有实现,更别提保持这种对等。[247]张伯伦提道:“当一个部门像空军部那样处在如此持续的抨击之下,在位负责人是不可能维持他的地位的。”[248]空军大臣斯温顿勋爵被迫辞职。

慕尼黑危机后,英国政府开始全面重新评估国防政策。新任空军大臣金斯利·伍德在帝国国防委员会的指示下,就英国和其他国家(主要是德国)空军力量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比较,并提出改善英国空军状况的办法。

随后伍德在备忘录中指出,当前英国空军的预备力量不够1周使用,由于飞机生产企业缺少必需的劳动力,未来2年内生产1.2万架飞机的目标很难完成,“L计划”实际也难以按期实现;当前对别国空军的估算存在误差,因此他提供了1939年4月至1940年4月主要国家空军力量新的估算数字。针对德国,伍德特别强调飞机和人员后备力量方面与德国持平的重要性,此外他提出战斗机应该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数量应以应对德国轰炸机的数量作为参考,近期战斗机应从原来的640架提高到800架,长期战斗机数量应达到3 700架;轰炸机3 500架,不寻求与德国数量上的相等,应该发展相同载弹量下飞得更远的远程轰炸机和装载重型炸弹的重型轰炸机。他建议本土一线飞机总数2 549架,共163个中队,其中重型轰炸机1 360架,85个中队,战斗机800架,50个中队,配合陆军等用途的飞机398架,28个中队,预期1942年3月31日完成,这被称为“M计划”。[249]

10月26日,内阁将伍德的备忘录交由一个由相关大臣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研究。财政大臣西蒙认为实行该计划将超出国防预算当中空军的支出部分。[250]此时根据情报显示,至1939年底德国将有一线飞机3 700架,超过英法两国空军力量的总和,不过认为德国飞机生产已达到饱和,1939年后这种劣势将会大大改善。[251]最终,内阁对伍德和西蒙的观点进行了折中,既在空军军费支出上加以限制,又原则上同意3 700架战斗机的长远计划以应对德国空军,但目前只能订购其中的一半,尽最大生产能力进行战斗机和新式轰炸机的生产,空军大臣应同财政大臣就相关费用问题保持磋商。[252]

“M计划”是空军战前最后一个计划,也是战前内阁第一次重视后备力量(“J计划”未通过)以及新式机型的生产,它一改追求轰炸机与德国数量持平的老路子,强调战斗机的优先地位,这也反映出英国对德空军防御政策的变化。

自1934年第1份弥补国防缺陷报告将假想敌指向德国以来,英国强调轰炸机的优先发展,是因为轰炸机作为一种进攻型武器更能对德国产生威慑,这与英国政府力图将德国纳入欧洲大家庭的绥靖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尽管马尔科姆·史密斯认为绥靖没有被威慑所替代,反而因为害怕遭受空袭得到加强。[253]但慕尼黑危机后不久德国即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使英国政府不再对德国抱有和平幻想,决心应战,战斗机作为拦截德国轰炸机的力量因此获得优先地位。

但“M计划”在战争爆发时还停留在一个目标的层次上,没有立即得到施行,而且工业生产能力和人员受训的问题依然限制该计划的施行,尤其是缺乏飞行员和飞机维修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