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A计划”到“F计划”(1 / 1)

于是,1934年7月18日内阁通过了裁军大臣委员会基于第1份弥补国防缺陷报告所提交的关于空中防御的报告,同意在已组建的空军中队的基础上再增加40.5个中队,其中33个中队用于本土防御,未来5年的总预算为2 000万英镑,实际认可了报告中如下观点:

对于我们的防御措施,我国公众舆论总体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普遍希望加强皇家空军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出结论,国防需要委员会的建议不再能够满足形势的需要,公众舆论将对他们所建议的相对小幅的增长难以感到满意,它只是要完成10年前最初所宣布的“五十二中队计划”而已……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总体上应将重点放在及早扩大本土的防御力量上。[207]

这样,本土52个中队被扩大到75个中队,1939年3月31日完成,以此与德国1939年两个空军师的规模相对应,这个扩大的计划被称为空军的“七十五中队计划”或“A计划”。根据“A计划”,本土轰炸机中队43个,轰炸机500架,战斗机中队28个,战斗机336架,另有协同陆军作战和侦察等用途的中队13个,包括水上飞机64架和飞机60架,本土实际共84个中队,飞机960架;加上部署海外的27个中队,飞机292架,以及海军航空兵飞机16.5个中队,飞机213架,空军的总体实力为127.5个中队,飞机1 465架。[208]

依据第1份弥补国防缺陷报告,空军是三军种当中唯一力量得以增加的军种,一方面是由于裁军大会的失败,另一方面是由于其他国家正在增加它们的空军力量,其背后的原因如鲍德温7月30日在下院解释该计划时所说的那样,“因为空军的诞生,原有的边界已经消失,当你考虑英国的国防时,考虑的不再是多佛尔白垩的峭壁,应该是莱茵兰”[209]。鲍德温的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大部分英国公众的担忧。“一战”期间,德国的齐柏林飞艇和飞机对伦敦等地的轰炸造成了英国1 300人死亡、3 000人受伤及大量财物损失,最主要的还是“导致了英国民众和政府的恐慌,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并持续了20多年”[210]。

英国航空史学家伊恩·菲尔波特指出:“这旨在建立最强的一线实力,所以缺乏后备力量。该计划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试图‘威慑’德国并给国内的公众舆论留下深刻的印象。”[211]莫里斯·汉基在1934年8月9日的日记里提道:“财政大臣和内阁大部分阁员过度担忧来自德国的危险,即使三军参谋长提醒称德国构成一种威胁尚需时日。然而,他们安排了33个飞行中队防御本土……却没有为其提供后备力量和炸弹等等——这十足是一项政客装饰门面的计划而已。”[212]

有证据表明汉基所说的这种过度担忧并非危言耸听。例如1939年3月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没多久,张伯伦在家信中就提到他对空袭的担忧:

那晚我口服了一片someril(药名),使我能够从晚上12点半睡到早晨7点。就从那以后,我夜里经常醒来,此前却无须任何人为的帮助,我就能安然入睡。这种现象已相当明显,因为我十分担心遭到突然的空袭……这一切听起来很荒诞和耸人听闻,但希特勒的存在让我没有了安全感。[213]

10月英国空军部得到最新情报,预计到1936年10月德国一线飞机总数将达到1 300余架。[214]这样,英国空军的“A计划”就无法适应德国空军的发展步伐。为此,枢密院大臣鲍德温代表政府于11月28日在议会下院表示:“英王陛下政府决意不会接受任何落后于未来德国所建空军的情形。”[215]内阁不顾财政的困难而决定:未来2年里将完成用于本土防御的空军中队22个,海军航空兵中队3个,即原来计划1939年3月完成的33个中队中的22个提前到1937年完成。[216]此即空军的“B计划”。

然而,这种态势很快由于德国的举动发生了变化。1935年3月15日德国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于次日宣布德国已于3月1日重建了空军。3月25日英国外交大臣西蒙和国联事务大臣艾登访问柏林,希特勒在会见2位大臣时宣称德国的空军实力已和英国相当,并将很快赶上法国。[217]这让英国政府大受刺激。尽管空军参谋部认为希特勒的说法过于夸大,英国空军的综合实力要强于德国空军,但4月30日国防需要大臣委员会还是设立了一个由殖民地事务大臣菲利普·坎利夫-李斯特(Philip Cunliffe-Lister,即后来的空军大臣斯温顿勋爵)领导的空军对等小组委员会(Sub-Committee on Air Parity),要求其在空军部的帮助下,研究如何使英国的空军力量不弱于任何一国。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史密斯指出,一定程度上,“从这时起,对等被看作是纯数量上的代名词”[218]。伊恩·菲尔波特则指出:“对德国新飞机机型的质量则很少关注,战略和战术问题也未加以讨论。”[219]

此时,英国对德国空军实力新的估计是,到1937年4月将拥有3个空军师,1 500余架飞机。[220]然而,这个估计事实上是被夸大了的。5月8日,空军对等小组委员会提出空军发展的新方案——“C计划”,主要是在“A计划”的基础上使本土中队总数达到123个,其中轰炸机中队70个,轰炸机840架,战斗机中队35个,战斗机420架;配合陆军和侦察等用途的中队18个,包括水上飞机在内的作战飞机共252架;部署海外和海军航空兵的飞机数量维持不变。这样,本土一线飞机总数达到1 512架,空军飞机总数则为2 017 架,共166.5个中队,预期在1937年3月31日完成。[221]

该计划说明英国政府相比以往更加把战略重点放在欧洲,谋求与德国空军数量上的对等。但是空军参谋部对“C计划”持保留态度,指出了它存在的缺陷。空军参谋长埃林顿认为,德国空军实力被高估了,而在1937年3月完成计划则过于匆忙,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而且没有考虑后备力量问题,最好把期限定在1939年。[222]但是他的观点没有被内阁采纳。

因此,“C计划”反映了英国决策者把空军与他国的势均力敌,简单地看成飞机数量上的旗鼓相当。一方面,期望以此对德国快速扩军有所威慑,“内阁仍然相信,如果向希特勒展示英国不准备接受德国在轰炸机方面的领先地位,就可能在限制空军军备方面达成一致”[223];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内民众增强空军力量的呼吁。这种做法被一些人看作是华而不实,被汉基称为“装饰门面”,陆军大臣黑尔什姆勋爵(Lord Hailsham)指责其为“骗人的把戏”。[224]英国军事史学者巴兹尔·科利尔评价道:

政府试图吓唬德国,但至今看起来只是吓住了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一些同胞……新计划确定本土的轰炸机中队和战斗机中队分别为70个和35个,增加了中型和重型轰炸机相对于轻型轰炸机的比重。在其他方面,它相对之前的计划基本没有什么增加。所提供的后备力量依然是不够的——这一事实暴露了该计划所存在的资金问题。另外,该计划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针对欧洲大陆陆地战争所做准备的支持。因此,德国人可能一定程度上把它看作——确实有一些证据显示他们是如此看待——是一种虚张声势和安抚英国民众的手段。[225]

1936年2月,内阁通过第3份弥补国防缺陷报告,其中关于空军的部分指出,鉴于德国飞机数量持续在增加,应在完成原计划的基础上加强后备力量,以及派往远东和配合海陆军作战的飞机数量。[226]2月10日,空军大臣斯温顿勋爵(Lord Swinton,即菲利普·坎利夫-李斯特)建议加强本土轰炸机的力量,将一些轻型轰炸机升级为中型,并扩大大部分轰炸机中队的建制。[227]

2月25日,内阁同意斯温顿加强轰炸机的方案,将19个轻型轰炸机中队升级为中型轰炸机中队,11个非正规中队也升为中型轰炸机中队,并将绝大多数中队的建制由12架飞机变为18架;本土中队为124个,飞机的总数将达到1 736架,其中轰炸机中队数不变,但轰炸机增加至1 022架,战斗机中队数减少至30个,但战斗机数量不变。配合陆军和侦察等用途的中队24个,包括水上飞机在内的作战飞机共294架;此外,部署海外37个中队,飞机468架;海军航空兵飞机增加至26个中队,飞机312架;空军共有187个中队,2 516架飞机,并且到计划完成之时将建立225%的后备力量。该计划被称为“F计划”,预期1939年3月31日完成。[228]

“F计划”虽然使得本土空军中队的数量基本未变,但实际本土一线飞机数量增加至1 736架,部署海外的中队数量和海军航空兵的一线飞机数量有了较大增长,而且弥补了“C计划”忽视后备力量的缺陷,更多的是着眼于实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装饰门面”的做法,但数量对等原则仍然沿用。此外,另两方面的因素导致“F计划”几乎一开始就已过时,一是英国的飞机制造工业已经满负荷,除非再增加产量,否则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计划不可能做到;二是预计德国空军规模继续扩大,即使按期完成计划,届时英国的空军仍然与德国空军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