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对话:瓦格纳与布鲁克纳
“在钢琴键盘旁创作的乐曲、靠笔和纸创作的乐曲以及仅靠想象声音创作的乐曲在特征上一定大相径庭,造成十分不同的印象。我相信,布鲁克纳仅靠用脑子想象管弦乐队的声音进行创作,勃拉姆斯靠笔和纸。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简单,但它强调了一个特点。”维特根斯坦这则随笔里“强调了一个特点”是指什么呢?很可能就是指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观性、联想性或许还有暗示性。
维特根斯坦知道,在无声电影时代,古典作品大都可以作为伴奏曲演奏。但是“没有勃拉姆斯。这是因为他太抽象。我可以想象出由贝多芬或舒伯特的乐曲伴奏的电影中出现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并可以对电影的音乐获得某种了解。然而,这不能帮助我理解勃拉姆斯的乐曲。另一方面,布鲁克纳却和电影同步”。
布鲁克纳过于勤奋、执着,早年他的老师就忧虑强迫症会毁掉布鲁克纳。1866年,由于过于疲惫,加上向一位17岁少女求婚被拒,布鲁克纳再次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布鲁克纳患有典型的强迫症,症状之一就是数数,他必须把路上树木、庭院的台阶、地砖数了再数。他不停参加考试,是出了名的“考证狂”,这种状态甚至持续到1868年他在维也纳就任音乐学院和声与对位法教授之后。
瓦格纳很早就看到了布鲁克纳的才能,说布鲁克纳是可以跟贝多芬相比较的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把年长11岁的瓦格纳看作“神”。布鲁克纳观看了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后,激动得跪在瓦格纳前面。而尼采则看到一半就头疼欲裂,逃出了拜罗伊特节庆剧院。《帕西法尔》的苦难、渴望与救赎,恰恰成为精神不稳定的尼采与瓦格纳决裂的炸弹。
1881年,布鲁克纳动手创作第七交响曲这部最感人的作品。1883年,瓦格纳在威尼斯病危的消息传来。布鲁克纳对学生们说:“有一天我回家,想到大师一定不久于人世,心里非常愁闷。这时候,就产生了这个柔板的构思。”后来,人们把这一乐章叫做“瓦格纳悼歌”。
对瓦格纳,布鲁克纳顶礼膜拜。收藏于柏林的奥托·伯勒(Otto Bohler)所作剪影画《安东·布鲁克纳与理查德·瓦格纳》中,我们看到瓦格纳手拿烟盒,布鲁克纳鞠躬拿烟的场景。布鲁克纳九首交响曲,至少两部与瓦格纳有渊源。一部是题赠给瓦格纳的第三交响曲“瓦格纳”,另一部就是第七交响曲“瓦格纳悼歌”。C小调慢板乐章的感人力量,可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媲美。一些人把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称为“布鲁克纳‘英雄’交响曲”,其实这部作品与“英雄”风马牛不相及。
瓦格纳对布鲁克纳青睐有加。认为瓦格纳只是为气一气勃拉姆斯才夸奖布鲁克纳的说法,实是市侩之谈。暮年瓦格纳在接受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后,一直以阅读总谱为乐,尤对第一乐章开头小号动机最喜爱。瓦格纳甚至给布鲁克纳取了绰号,“小号安东”。布鲁克纳作品到底有什么力量吸引瓦格纳,使瓦格纳垂青于这个笨拙木讷的奥地利农民呢?瓦格纳必定从布鲁克纳作品中看到了自己。两人最接近之处,不在于和声法、配器法、对位法上的相似性,而是他们对于“拯救”主题的迷恋。
“瓦格纳对任何问题都不像对拯救问题想得这样深:他的歌剧是拯救的歌剧。任何一个角色都总想着得救:时而是一个小男人,时而是一个小女子——这是他的问题。……贞洁带着偏爱拯救有趣的罪人(《汤豪舍》),永世流浪的犹太人一旦结婚,就能得救,安居乐业(《漂泊的荷兰人》),年老的风尘女子宁愿从童男得救(《帕西法尔》),年轻的歇斯底里病人喜欢被大夫拯救(《罗恩格林》),美丽少女最喜欢通过一位骑士得救(《名歌手》),已婚女子喜欢通过一位骑士得救(《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年老的神’在道德上处处陷于困境,终于通过一位自由思想家和非道德主义者得救(《尼伯龙根的指环》)?!”尼采一惯刻薄,但很少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