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癔症(1 / 1)

癔症(hysteria)或称歇斯底里,是由心理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神经心理障碍。多数突然发病,出现感觉、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心理异常。这些症状可因暗示发生、加重、减轻或消失。这些症状常不能查见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癔症的发病率和症状表现随时代和环境的演变而改变。我国同其他国家相比,该病的患病率(20世纪30~50年代常见的癔症性瘫痪或抽搐)已大为减少。

一、致病原因

癔症常在特殊性格的基础上,由于急剧的或持久的心理紧张刺激的作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参与而发生。心理因素包括暗示和自我暗示。

(一)癔症患者的性格特点

1.高度的情感性和情感的易变性

表现为情感活跃、生动,但肤浅、幼稚。情感强烈带有夸张和戏剧性色彩,被称为“伟大的模仿家”。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对人对事的判断完全凭一时的情感出发,常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最易感情用事。

2.高暗示性

患者很轻易地接受周围人的言语、行动、神态变化的影响。

3.高度显示性

表现自我中心,好当众表演,过分夸耀自己的聪明、才华,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赏或注意。癔症患者好恶作剧,以吸引别人的注意。

4.幻想丰富

患者特别富于幻想,幻想丰富、内容生动、鲜明。又由于高度情感性的影响,往往让人难以分辨幻想与现实的界限,给人以说谎或伪装的印象。

(二)心理紧张刺激

急剧的紧张刺激,如地震、水灾、亲人突然死亡;持久的心理冲突带来的紧张,如强迫婚姻、遇到被人诬告和非难等有伤自尊心和有侮人格的事;工作不顺心、夫妻不和、邻里纠纷、同事不睦等均可成为致病的社会因素。

由心理刺激引起的惊恐、气愤、委屈、悔恨、忧虑等情绪,尤其是愤怒和悲哀等情绪,得不到表达,成为导致癔症发生的重要心理因素。以后的发病,可因联想到初次发病的情境或经受相似的情感体验而引起。

如患者有显著的癔症性格特征,只需轻微的心理创伤就可以引起发病;如性格特征不明显,有强烈的心理创伤才会引起发病。当患者遭受心理创伤时,身体虚弱有病,长期劳累,妇女在经期或产后,或脑外伤等,均将助长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癔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癔症躯体障碍和癔症心理障碍。

(一)癔症躯体障碍(转换型癔症)

癔症的躯体障碍包括:①麻木,多发生于肢体的麻木而没有解剖生理的基础。②感觉过敏,即使轻触也会引起剧痛或异常不舒服。③突然失明(但对周围光刺激尚能感知,所以患者走路时不至碰撞)或管状视野(正常人的视野是愈远愈大,愈近愈小,呈圆锥状。而有些癔症患者的视野远近都一样,形成管状视野)。④突然发生的完全性听力丧失。⑤失音或喉部梗阻感。⑥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但无萎缩(除非长期不用而出现的失用性萎缩),也无病理反射和变性反应。⑦**发作:倒地、抽搐、常为手足乱舞而无规律;有的呈四肢挺直、角弓反张状。或扯头发、揪衣服、发怪声、撞头等。

(二)癔症性心理障碍(分离性癔症)

1.情感爆发

患者突然哭笑不止,撞头、咬衣物、扯头发、捶胸顿足、满地打滚。常伴有情绪的急剧转变和戏剧性表现。发作时间的长短常受周围人的言语和神态的影响。

2.心因性遗忘

表现为选择遗忘,遗忘与心理创伤有关的内容或某一阶段的经历。

3.神游症

患者突然离开他原先的活动,外出漫游,可历时数日。

4.意识范围缩小

出现朦胧、昏睡、强直性发作“神鬼附体”等。

5.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患者在不同时间内以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出现,而每一身份都有他的独特人格,并决定各自行为的性质和态度。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MMPI测验可见癔症、抑郁、疑病、偏执量表分增高。EPQ个性测验显示神经质量表分明显升高。SCL-90评定量表可显示焦虑、忧郁、躯体化评定分较高。依据CCMD-2(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作出临床明确诊断。

四、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

1.暗示疗法

常用言语暗示。应用肯定而有信心的言语指导和鼓励患者。治疗前应使患者对治疗有信心。治疗过程中避免周围人的负面影响。

2.催眠疗法

癔症患者受暗示性强、可催眠性高,催眠治疗效果好。可使用言语催眠和药物催眠。言语催眠需经专门训练。药物催眠可用25%硫喷妥纳作缓慢静脉注射,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此时结合言语暗示效果最好。如果为癔症性遗忘,催眠状态下可诱导患者将遗忘的事一一回忆起来。在催眠状态下,通过揭示矛盾,暴露隐私,发泄欲望,并且加以解释和疏导,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癔症催眠治疗的步骤是:①改善情绪,消除胸闷气阻等躯体不适感。②了解发作诱因及真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疏导。③针对症状采用催眠暗示治疗。④纠正患者不良性格倾向,巩固疗效。⑤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力争完全控制复发。

3.开展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认知疗法

通过说服、教育、保证等方法,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水平,增强适应能力。另外要注意做好亲属和周围人的工作,以消除或减少心理刺激。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临床多采用镇静药物、针灸等方法以控制症状,对缓解病情十分有效。药物一般可用硝西泮10mg,每晚一次。极度躁动者可给予氟哌啶醇5mg肌注,一日二次。

五、心理护理

第一,要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正确对待疾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患者较敏感,易受暗示。要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激惹因素,稳定患者情绪,以免复发。第三,癔症发作时,注意保护患者,避免众人围观,滥施同情,乱发议论,以免加剧病情。第四,病情缓解时,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工作和娱乐活动,培养集体观念。第五,对患者家属宣讲疾病知识,使其了解疾病特点,密切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端正对患者的态度,防止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