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hypochondriasis)是以过分关注自身的健康,不切实际地解释躯体征象或感觉异常等,并深信患有严重疾病,而引起恐惧不安为特点。患者常各处求医,迫切要求治疗,虽然多种检查结果和患者的躯体申诉不符,医生的解释和保证往往不能消除患者认为已患病的先占观念。
疑病症常见于综合性医院的各科门诊,男女性别无差异。起病于少年的最多,30岁的男子或40多岁的妇女也较多见。
案例9-6
青年张×,其岳父患肺癌病重期间,张×经常护理,目睹了癌症患者的痛苦。其岳父去世时,亲人们恸哭的凄惨情景令胆小的张×十分恐惧。他当时感觉胸闷、胸痛不止。注射了一支安定,睡了一觉,方觉症状减轻。以后,因护理的劳累,张×持续感觉身体不适,自认为已身患多种严重疾病。为此,多次做内科检查,均被告知未患任何疾病,张×却不信。他长期情绪低沉、郁闷不乐,食欲缺乏,以致体重锐减、骨瘦如柴。住院调养三月余,体质稍好。出院时,看书中述:“高级神经紊乱、神经病易致肿瘤。”怀疑自己患的是精神疾病,不久将罹患癌症,为此恐慌不已。
患者瘦弱体型、面孔黝黑。个性固执、吝啬、谨小慎微、多疑、好反复思虑,提出“自主神经与高级神经是否画等号”“患神经官能症是否算有神经病史”等问题,带强迫性。具神经质,缺乏灵活性。
一、致病原因
家庭长期不和、工作上种种困难等心理应激因素,使患者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健康,提高了对自身感觉的敏感性和暗示性。
敏感、多疑、固执、吝啬、谨小慎微,对自己身体健康特别关注和要求十全十美的性格特征是疑病症的性格基础。他们还常带有强迫性质,好反复思索而不能摒弃不愉快的观念。
环境因素是重要的。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大家庭的解体与不安,造成生活孤独、心境不良,就容易产生疑病症。医源性因素也占有重要地位。不正确、不科学的卫生宣教,医生在检查时讲话不慎,或下的诊断不确切,或为满足患者的诉说而反复检查或乱开处方,也促使疑病症的形成。
曾有一家数人患疑病症,说明遗传因素对该症有一定作用。有人认为可能与边缘系统或网状结构功能障碍有关。患者确有某些发炎、充血或水肿或有疼痛、麻木等不适感觉,约1/3患者有躯体疾病作为诱因。
二、临床表现
患者相信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表现为对身体任何轻微的变化都特别注意。他们注意自己的心跳、呼吸、大小便、性功能,甚至关注面色、肤色或指甲中的斑点。患者的思想和言语完全集中在症状上,而对与身体无关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等从不谈及。
患者带有强烈的偏执观念,他们确信自己患有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疾病。对这种认识持固执的偏见。对于医生的检查诊断持怀疑态度,他们要求进行无休止的检查。他们经常因达不到自己的意愿而焦虑,或者担心患了不治之症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惶惶不安,甚至出现严重的恐惧。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MMPI测验结果呈疑病症,抑郁症量表分增高。SCL-90量表分结果提示,睡眠障碍、躯体化分增高。艾森克人格问卷常显示E分低,N分高。诊断标准还可依据CCMD-2(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四、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
1.简易心理疗法
恰当地适用以接受、支持、保证为三原则的简易心理疗法治疗该症有较好的疗效。治疗者对患者所怀疑患的疾病给予深入的、科学的而且是毫不含糊的解释是关键。
2.社交行为指导
清闲无事和长期休养对该病有害无益。为患者安排一定的工作和文体活动,使其注意力从关注个人身体健康转向对外界的兴趣,对缓解症状有一定作用。
(二)药物的辅助治疗
应用抗焦虑药,如安定、安宁、氯氮,以及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和多塞平,对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有一定帮助。
五、心理护理
第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细心护理,取得患者信任。第二,要合理安排患者生活和工作时间,引导患者转移对自己身体健康的过度注意。第三,对于患者“先入为主”“对号入座”的态度,要进行科学的解释,逐步改变患者偏执的“自以为是”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