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散 文(1 / 1)

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新启蒙散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主要成就体现于以悲悼散文为主体的老一代作家的散文创作,黎澍的《忆田家英》、韦君宜的《当代人的悲剧——悼杨述》,张洁、王英琦、唐敏、叶梦的女性散文,贾平凹的散文,也是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的重要收获。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热潮。在这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的《人妖之间》首开新启蒙文学报告文学之先河,且以记写人物为主,此类作品值得关注的还有黄宗英的《大雁情》、孟晓云的《胡杨泪》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成为报告文学的主要形式,且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透视社会问题为主。记写人物为主的报告文学,则转入以记写历史人物为主,且具有极强的思想探索锋芒,其代表作是戴晴的《王实味与〈野百合花〉》《粱漱溟与毛泽东》《储安平与“党天下”》等。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及大众生活的日常化,新的散文热潮开始形成,主要由学者散文、女性散文构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周涛的《游牧长城》、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韦君宜的《思痛录》也是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建议

阅读两篇精读作品,参阅评论摘要的文章,对这一时期的散文有个初步印象。

精读作品

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2009(1)。

陈剑晖:《论当代散文思潮的发展演变》,载《广东社会科学》,2005(1)。

评论摘要

1.回归和超越“五四”散文的愿望在“十七年”时期并未真正实现。及至80年代以降,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日益深入,人们逐步摆脱了“左”倾思潮的束缚,思维渐趋活跃。同时,许多被历史长河淹没了的“五四”散文家一一重新为人们所讨论所研究,一本本尘封已久的“五四”散文集重现于人们的眼前。于是,一个完整的五彩缤纷的“五四”散文大花园终于逐渐为人们重新认识和熟悉,新时期散文至此才真正地走上了回归“五四”散文的历程,这大致上从三个方面进行:

(1)个性意识的回归。“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既然“五四”散文以个性意识的凸现为主要品格,而“十七年”散文的公式化、模式化倾向与个性意识的逐渐失落相关,新时期散文的发展自然以个性意识的强化为先导,它是与散文家思想观念的解放、自我意识的苏醒同步的。当久压在民族和个人身上的“左”倾思潮的沉重包袱在新时期渐被丢卸之后,人们再也抑制不住灵魂的躁动,终于唱出了发自肺腑的“有我”之歌。它最初以嘶哑、悲凉而愤慈的声音回旋于文坛上,这就是一大批挽悼散文,如巴金的《怀念肖珊》、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丁宁的《幽燕诗魂》等。这些散文痛斥了无视人的尊严价值和生命的“文革”的专制,**了觉醒者的鲜明的灵魂和个性。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一批中青年散文家如贾平凹、赵丽宏、王英琦、曹明华等的散文个性意识更为突出。他们将笔触深入自身的心灵深处,从不同视角展示了健全的现代人的独立人格和复杂心绪。

(2)文化品位的回归。作家的个性意识与文化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个性的自觉往往促使作家自觉地吸取各种文化营养,而丰赡的文化修养又往往能磨砺出作家鲜明的个性。“五四”散文至今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不用说也与其浓郁的文化意蕴戚戚相关。新时期散文在这方面的努力显然也越来越为明显。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中西古今文化的浸润,文化视野日趋开阔。他们不再像“十七年”那样,仅仅从社会政治层面去观照生活,而是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现代哲学等多层面立体交叉地审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以复杂的文化心理建构审美对象。这些散文,明显具有高品位“五四”散文的流风余韵。

(3)文体自觉意识的回归。散文文体,从根本上说是作家独特个性意识的外在显现。一个成熟的散文家往往有独特的文体,独特的风采。但文体又并非仅仅是被动的载体,它本身就富有强烈的个性意味。“五四”散文大家们大都能以极强的个性独立品格,“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创制出独树一帜的散文文体。如鲁迅的杂感,瞿秋白的报告文学,钱玄同的随感体散文,冰心的书信体散文,朱自清的抒情叙事散文,周作人的小品等。新时期散文家也日渐恢复了这种自觉的文体意识。许多散文家已不再囿于那种“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叙述模式,也不再拘泥于“起承转合”“首尾照应”的惨淡经营,更不满足于“物(景)—人(情)—理(意)”的三段式构架模式,而是力图追求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抒情、自由地描写、自由地议论的“四不像”散文。正是这种努力,不少散文家的文体烙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记。如贾平凹散文古朴之中闪烁出现代的光彩,林非散文笔随意转恰如行云流水,严文井散文轻捷飘逸挥洒自如,唐敏散文温润可感晶莹剔透。他们的散文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新时期散文文体自觉意识开始复归。

然而,回归与超越是双向的,深层次的回归必须在超越中完成。如从艺术本体角度考察,散文是最没有形式的形式,最没有技巧的技巧,它具有边缘性的文学性质。它要求作家最大限度地感知生活的氛围,以最切近生活氛围的朴素形式掌握。企图以一种单一的散文模式去观照瞬息万变的生活气氛和意绪飞流只能使散文脱离人们的审美心理走向枯萎。具有强烈的个性意识、高标的文化品位及自觉的文体意识的“五四”散文,其成功集中到一点,就是它恰切地表达了当时社会深层的潜在生活秩序,契合了时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因此,新时期散文也必须拥有极强的超越传统的创新意识,寻找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文形式,如此,散文个性及文化品位才能更深层次地向“五四”回归。

吴秀亮:《回归与超越——从两个散文高峰的比较谈新时期散文》,载《当代作家评论》,1994(2)。

2.如果允许我用一个比喻来概括中国近10年来的时代精神特征,那么,我将毫不犹豫地说,80年代是诗的时代,90年代则是散文的时代。10年代以来,一切诗性的东西都在悄然消解,理想被金钱染成了灰色,神圣在肆无忌惮的调侃中无可奈何地扮演着历史的丑角,浪漫被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磨蚀得日益憔悴,意义也在喧哗的解构声中变得毫无价值。在这个灿烂缤纷却又单调空漠的时代里,聪明比**更有出息,平庸比深刻更撄人心,实用价值取代了美术价值,工具理性掩盖着价值理性。一言以蔽之,也就是琐碎的、功利的、实用的、平庸的散文特性驱逐了浪漫的、幽玄的、理想的、超越的诗性特征。社会与时代已经散文化了,在这样一种散文化的社会与时代中出现文学意义上的“散文热”,很难说只是一种巧合,其中无疑蕴藏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强大的外在引力。

80年代以后,在开明政治的引导与保护下,审美文化开始走向多元格局,文学题材的内在性与私人性逐渐复苏。但是,由于几十年**起潮落的革命运动在国民精神结构中所形成的政治情结一时还难以消解,相反,从1979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更是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在开明的政治环境中思考和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热情,在这种热衷政治问题的社会阅读心理的制约下,散文除了寂寞地将真与美唱给那些特别关注自我内心的人们,是不太可能在公众阅读的视野内形成热点的。只是到了90年代,在商品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一个以政治**为中心支柱的社会生活构架轰然坍塌,包括政治在内的各种品类的社会生活重新找定了自己的位置,在经过80年代末期那次狂热的宣泄之后,国人的政治**实际上已处于虚脱状态,极度的亢奋之后难免极度的疲惫,粗砺暴烈的心灵一旦干燥得出现裂痕,最需要的就是温馨软润的甘霖的浸渗与抚慰。于是,90年代的中国公民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悄悄地从政治领域中淡出,在审美需求上则在向散文世界匆匆靠拢。渔阳颦鼓、金戈铁马已经失去了往昔激动人心的魔力,人们宁愿依傍在杨柳岸边,听晓风低诉,看残月如钩,自怜自惜地梳理着自我灵魂中每一根纤细的神经。所以说,90年代骤然升温的散文热,以最隐秘的社会阅读心理动机来看,是淡出政治的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规避政治话语的文学表现,是在风雨如磐的20世纪中,国人渴求摆脱长期的精神紧张与心灵重负,寻觅生命的温馨、轻灵与圆润的一次集体尝试。无论读者还是作者,都是在这两种意义上找到了他们之间的精神默契。

90年代是散文化的年代,在这个经济腾飞文化颓败的年代里,人们不断地得到某些东西,也正在不断地放弃某些东西,得到的是物质的丰裕与肉体的愉悦,放弃的则是精神的扩张与内在的深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思想能否突破私语与软调的重重罗网重新闪射它的光芒,不仅关系到散文是否可以在长篇小说与诗歌的失落情势下担负起引导人们抵御电子文化的吞噬这一时代使命,而且关系到散文自身的兴衰。所以,当散文从长期来的政治话语强力干预中解放出来时,我乐意为它的追求温馨软润、甜蜜琐碎而辩护,但当散文越来越趋向私语化与软性化,我无疑更乐意看到思想的凸现能为软靡下去的散文撑起一副强劲的支柱。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散文的名士气、隐士气、狂士气与女士气,但是,当散文创作到处浸透了名士、隐士、狂士与“女士”的气味时,我们则更应该向文坛呼唤“真的猛士”——一种执著于现实文化批判的思想者。思想者是最有力量的,人只有在思想的时候,才不会畏慎孤独与寂寞,散文也只有学会了思想,才不会那样轻易地走向浮躁与平庸。

谭桂林:《九十年代:散文热的文化透视》,载《理论与创作》,1997(1)。

泛读作品

刘锡庆:《当代散文:发展轨迹、分“体”考察和作家特色——兼评“当代文学史”有关散文的表述》,载《文学评论》,1992(6)。

林贤治:《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载《书屋》,2000(3)。

评论文献索引

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当代作家评论,1994(3).

吴周文.走向内心的真实.当代文坛,1995(6).

景秀明.论90年代散文创作的理性精神.当代文坛,2000(1).

陈剑晖.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的文体变革.中国社会科学,2001(5).

李晓虹.平庸:当前散文创作中的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003(6).

柯汉林.仰望思想的星空:关于90年代以来思想散文的思考.文学评论,2002(3).

徐慧琴.新时期散文研究综述.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王兆胜.坚守与突围:新时期散文三十年.当代作家评论,2008(5).

拓展练习

要梳理当代中国散文潮流的发展轨迹,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是相当困难的,不仅因为散文文体的不确定性,新时期以来围绕着散文文体有过许多次的论争,时至今日也依然尚无定论;而且与诗歌、小说等相比较而言,散文没有一目了然的发展轨迹,这给我们的学习归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要求大家做出文体学上的学理辨析,但是要注意体会散文带给你的心灵冲击与审美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