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沉潜含蓄是才智的标志(1 / 1)

不知含蓄的心胸是一封摊开人人都一览无遗的信。要有可隐匿秘密的城府:大窟小洞,供重要事情沉潜退藏。含蓄来自自制,能够懂得沉潜是一种微妙的胜利。你每一次开放心胸,都是表示对他人的礼赞。明慎处世的精义在于内在的节制。人们都想要探测你的深浅,摸透你的心思,握住你的把柄,旁敲侧击地试探你。这样使那些最精明的人也不免自泄其底。这些都是对沉潜含蓄的威胁。将要做的事不要直说,已说的话不要照做。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72

1850年,俾斯麦处于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他当时35岁,是普鲁士国会的代议士。当时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将分裂的各个城邦(包括普鲁士)统一为德意志,以及是否对奥地利发动战争。奥地利是德国南面最强大的邻国,如果德国尝试统一,奥国就要出兵干预。即将登基为普鲁士国王的威廉王子赞成打仗,国会也打算支持动员军队。但是,现任国王威廉四世和他的阁员,却更倾向于安抚强大的奥地利。

俾斯麦一生志在追求普鲁士的统一和强盛,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他梦想德国统一,梦想打败奥地利。俾斯麦曾经当过军人,认为战争是光荣的事业。从他著名的一句话就知道他是个如何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以及热爱军事荣耀的好战分子。“要解决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依靠演说和决心,而是依赖钱和血。”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俾斯麦在战争气氛高炽的议会上,竟然发表了一席震惊全场的谈话:

“对于战争带来的后果没有清楚认识却执意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体味身体残废、父亲失去孩子的悲伤……”

俾斯麦不仅指责战争带来的祸患,而且最奇怪的是,他盛赞奥地利,为奥地利的行为辩护;这些都违背了他一向的立场。俾斯麦反对这场战争,有别的含义吗?那些期待战争的议员迷惑了,其中好多人也随之改变了主意。最后,国王和阁员赢得表决,避开了战争。

俾斯麦发表这席违背自己真实主张的谈话之后的几个星期,国王感谢他为和平发言,委任他为内阁大臣。几年之后他成了普鲁士首相,最后以首相身份引领他的国家及爱好和平的国王,步入对奥地利作战之途,摧毁了原来的帝国,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强大德国。

俾斯麦于1850年发表演说时,他心里有几个打算。首先,他意识到普鲁士的军事实力赶不上其他欧洲强权,并不适合发动战争。事实上,奥地利很可能轻易获胜,导致悲惨的未来。第二,如果战争失利,而俾斯麦曾经主战,他的政治生涯就岌岌可危。国王和保守的阁员渴望和平,俾斯麦渴望的是权力,解决对策就是支持他痛恨的主张,发表那些自己所不耻的言论,瞒过众人的耳目。正是因为俾斯麦这席谈话,国王任命他为大臣,让他很快地爬升为首相,获得足够的权力,继而增强普鲁士的军力,成就他一向的心愿——在自己的领导之下,屈辱奥国、统一德国。

成为首相后不过一个星期,俾斯麦在大臣面前发表即席演说,想要说服他们扩张军队,结束时他表示:“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及大多数人的决心来解决,而是取决于钱和血。”

他的演说立刻传遍整个德意志。王后对丈夫尖叫:俾斯麦是野蛮的黩武主义者,他会篡夺普鲁士的统治权,威廉必须将他免职。政府中的自由派也同意她的说法;激烈的抗议下,威廉也担忧自己会像法国的路易十六一样,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俾斯麦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不应该发表那么激烈的言辞,然而在深思过应对策略后,他决定不道歉,不退缩,反而采取相反的行动——俾斯麦太了解国王了。

两人见面时,威廉如所预期的,已经被王后煽动得异常激动。他反复讲到对上断头台的恐惧,然而俾斯麦只是回答:“没错,因此我们死定了,我们迟早都会死,还有比这更值得尊敬的死法吗?我将要为我的国王奋战而死。陛下您则用尊贵的血彰显上帝恩赐的王权。不管是死在断头台或是战场上,因为是为了上帝恩赐的权利而光荣牺牲!”他继续慷慨陈词,诉诸威廉的荣誉感,以及身为军队统率的尊贵地位。例如,国王怎么可以让人牵着鼻子走、德意志的光荣应该比言辞诡辩重要得多等等。俾斯麦不仅说服国王要挺直腰杆面对妻子和国会,同时也让他点头同意建立强大的军队——这一向是俾斯麦的目标。

俾斯麦知道国王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欺辱他,他了解威廉拥有尚武背景和强烈的荣誉感;而且对于自己在妻子及政府面前的胆怯懦弱羞愧不已;威廉私下渴望成为伟大而强势的国王,但是不敢表现野心,因为他害怕落得像路易十六那样的下场。勇气的展现往往隐含着胆怯,而威廉的怯懦遮掩住他想要展现勇气、拍胸脯做人的需求。

俾斯麦察觉出威廉和平主义的外表下,渴望着荣耀,因此他操弄国王对自己男子气概的不安,终于成功的推动他发起三场战争,同时创建德意志帝国。

胆怯是可以善加利用的潜在弱点,怯懦的灵魂往往有着相反的渴望——希望成为拿破仑,然而他们缺乏内在力量。你可以在本质上成为他们的拿破仑,他们将会采取符合你需求的大胆行动,同时也让他们依赖你。记住:寻求逼迫反面,永远不要只看表现价值。

俾斯麦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政治家之一,擅长于权谋。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怀疑他的居心,如果他宣示了自己真正的意图,主张目前要等待,将来再宣战比较好,他就赢不了这场辩论,因为绝大部分普鲁士人都希望在当时开战。如果他求宠于国王,要求以支持和平交换大臣之位,他同样不会得逞;国王不但会担心他的野心,还会怀疑他的忠诚。

然而,借由完全的言不由衷,同时放出误导的信息,他成功地隐瞒了真实目的,得到他希望的一切——这就是隐藏你意图的无比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