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切勿自鸣得意(1 / 1)

人生在世,不要一路对自己不满,这是一种怯弱的表现;但也不可骄傲自满,这是愚蠢的表现。自满通常起于无知,无知能带给人一种愚劣的幸福感,虽然能获得一时之快,却败坏了自己的名声。它不能察识别人的完美,而一味苟安于自身的平庸。谨慎小心总是有用的,一是有助于事情顺利进行,二是在逆境之时能有所慰藉。如果事先能有忧患之心,那么当挫折真正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和气馁。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71

骄傲是失败的种子,常常在胜利的时候悄然播撒。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人物不能建功立业、善始善终,就因为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放弃往日的谨慎进取,追求安逸享乐和恭维奉承,直到失败无法回避的到来时,才如梦初醒,可惜为时已晚。

名噪一时的闯王李自成因为节节胜利,一时放松了警惕,没有及时巩固胜利果实,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结果落得身死九宫山的下场。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入北京。将士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不久,李自成就接管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政权。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将领们滋生了骄傲情绪,开始沉迷于北京城的美女佳肴,功名利禄。牛金星整天忙于应酬,刘宗敏急着催饷,李自成自己则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一切激起了天怒人怨,原本准备归降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明朝残兵也趁机反击,李自成在两军夹击下,节节退败,被迫撤出北京,最终兵败身亡。

也许是农民领袖的局限性,又或者是敌人势力的强大,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在世人的惋惜声中迅速谢幕。不管有多少理由解释它的失败,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李自成领导集团的自满是他们失败的催化剂,不但使他们失去了民心,也使军队失去了斗志,迅速土崩瓦解。

不过有意识的利用别人的自满,也能出奇制胜。战国后期,秦国攻打赵国长平。长平守将廉颇认识到秦军实力强大,不能力敌,就命令部队固守城池,不去迎战。秦军与赵军对峙了两年多,仍拿不下长平。秦王就采用了范雎的建议,用离间计让赵王撤回廉颇,改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守城。结果,赵括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主张与秦军决一死战。

秦将白起开始故意让赵括取胜,没想到赵括因为尝到了甜头,竟得意忘形的向秦营下战书,这正中白起的下怀。他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开战前他派2.5万人兵分几路,切断赵军的退路,围歼出击的赵军。又派5000精兵,嵌入赵军的营垒中间,牵制营垒中剩余的赵军。

第二天,两军交战,秦军假装战败撤退,赵军见状,穷追不舍,直至秦军营前。秦军死守城池,赵军接连数日攻不下,想要退兵。可是早被秦军埋伏的部队包围,赵军进退不得,只好就地安营扎寨,等待援兵。到了九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之久,内部竟相互残杀来吃,军心动摇。赵括被迫孤注一掷,率领赵军强行突围,最后被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全部投降,最后除了幼小的240人,全部被白起活埋。

秦军将虚假的光环套在赵括头上,使他在得意之际轻敌自大,成功策划了这场精彩的战役。赵括因为几次虚假的胜利就自鸣得意,丧失理智,轻而易举的中了敌人的圈套。他之所以失败,不仅因为骄傲轻敌,他还缺少基本的自知之明,否则也不会轻易上当。毕竟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