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销理论的思考逻辑,一向是鼓励销售人员从顾客的角度思考,而非从企业的本位出发,就连产品也是一样的,销售人员千万不能光通过产品看产品,如此很容易怠慢顾客,跳不出既有的框框,也很容易产生思考盲点,犯下行销近视症的错误。毕竟,顾客所购买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能带给他(她)的用途与满足,顾客所需要的并非钻孔机,而是钻孔机所能钻出来的洞。
当年制造马车的人,以为顾客酷爱马车,马车就可以千秋万世了,殊不知,对于顾客而言它只是一件交通工具,因此,当更便捷舒适的汽车问世后,马车很快就被取代了。
在以前,算盘是许多人的计算工具,但随着更便利、迅速、准确的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算盘也逐渐从人们的生活消失,因为,计算机比算盘好用许多,因为顾客需要的并不是算盘,而是它的计算功能。
这种例子可以一直举下去,简直是不胜枚举,而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销售人员未能从顾客的需求与产品用途的角度思考产品,并研究其可能的发展与突破,而一味地只从产品的角度看产品,会将自己作茧自缚而止步不前,并可能因而导致对市场发展的误判,以至于到后来自己被市场淘汰,可能还搞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如果我们从顾客需求(或产品利益)的角度思考,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更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东西,未必是目前产品的改良,或许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如确实这样,其结果可能不仅是一个新产品的问世,甚至可能是另一个产业的衰亡。如果销售人员不能放宽眼界,随时注意整个市场的演变,则可能会在朝夕之间风云突变,并使自己惨遭淘汰。而且,如果后起之秀来势迅猛,且形成大气候,则非单一企业所能回天的。事实上,如果趋势已成,则即使原有厂商联手抗争,也难挡大势所趋。就像当年电子管的生产企业深信电子管之优势,不信晶体管能取而代之,但在经过多年的奋战之后,还是不得不自认落伍,撤出市场。古语有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相同地,对于销售人员而言,最基本的信条就是以“顾客所好好之,顾客所恶恶之。”这并非指一味逢迎讨好顾客,而是指销售人员应体察“民意”,掌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并采取适当的对应措施,顺势而为将会事半功倍,逆势操作则必事倍功半,甚至会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