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买卖一成,仁义全扔(1 / 1)

有位朋友最近买了一辆汽车,在还没下订单之前,业务人员服务亲切,殷勤备至,令朋友相当感动。孰料,交车之后,他有事与业务人员联络,刚开始对方还与他客气地谈论一番,到后来,甚至是爱答不理的,时常找不到人,令朋友一肚子气,抱怨这家车行的售后服务太差。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截至目前为止,仍有人认为买卖成交日即行销终止时。

前几大,有人去超市买了一瓶罐头回来,说实在的,现在的罐头印刷,是比以前漂亮多了,但不知为什么,许多罐头的上缘都没了边,光光滑滑的,视觉上固然好看,但实际上,却造成使用上的很大麻烦,因为平滑的表面找不到开罐器可以落脚的使力点。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顺利打开罐头,最后只得放弃,并发誓今后再不会购买类似的包装罐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时至今日,还有人认为行销的目的就是使消费者前来购买,至于购买以后的诸多事宜,则不是关注的重点。

难道,行销的目的就只在“卖”东西吗?东西卖出去以后,就可以弃顾客于不顾了吗?若果真如此,行销和推销又有何不同,又何以会被视为现代的显学?

事实上,这种杀鸡取卵、短视近利的作法,与行销理念背道而驰,如果说行销运作犹如牵马饮水,马喝了一口水(第一次购买)之后,会不会因为水好不好喝,它满不满意等因素而决定是否继续饮用(消费),或掉头就走。如果只是牵马饮水,而不去关心马是否愿意继续饮用,实在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种作法可能会因而失去许多宝贵的商机,制造许多不满,结果可能是损人不利己。

销售人员应该了解,成交不是一面之交,每一次同顾客接触,都是在结缘,至于是结善缘或结恶缘,则视有关人员如何处理而定。顾客会通过继续购买或不购买,散布有利或不利的口碑,友善的联系或不满的抱怨,以及对企业/品牌保持良好态度与否等方式,来传达双方之间的缘深缘浅,善缘恶缘,而这也是销售人员应当密切追踪注意的地方。

有位朋友买了一罐进口婴儿奶粉,由于对食用方法有些疑问,想要去请教销售产品的公司,结果在罐上却找不到有关的中文使用说明,最后只好辗转四处打听,才好不容易找到人请教。您说,这结的是善缘,还是恶缘。

从顾客导向的观点来看,行销运作应该是站在顾客的立场思考问题,以解决顾客的问题,满足顾客的需求。由此可见,行销绝不会在成交之时便自动终止,而在成交之时会更积极地展开,因为那表示你有机会可以去争取一位“缘定三生,白头偕老”的忠实顾客。如果我们站在顾客的立场,就不会出现打不开的罐头,卖了车就不理人的业务人员,以及罐上未附中文说明的婴儿奶粉,而会更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竭尽所能地为顾客服务,希望使每个前来购买的顾客都满意的而归,以便积累企业的行销实力和建立庞大的顾客基础。

所以,行销运作不只是牵马饮水,还要使马满心欢喜地不断饮用。也就是说,行销运作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无微不至的服务体系,它不会因成交而自动中止,反而会因成交而继续强化。其目的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满足,因为满意的顾客才会继续购买,传播有利口碑,进而成为忠实顾客。经过忠实顾客的积累,企业才会拥有日益坚实庞大的顾客基础,而顾客基础则是企业决战沙场,长治久安的基石。

由此可见,行销运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种种努力和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塑造满意的顾客,积累企业的顾客基础。因为,惟有经常重复购买的顾客群,才是企业屹立不倒的本钱,那种只想做生意,而忽略顾客满足的作法,结果只会变成为了不断开发新客户而疲于奔命。事实上,顾客或许会因一时迷惑而上当一次,但如结果无法令他满意,则他很快就会掉头而去。惟有提供完整的顾客服务体系,不断地站在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整天想着如何满足顾客(而不是如何卖东西),才能将行销理念真正落实,也才能与顾客结下深深的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