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事也不要做尽(1 / 1)

古有圣贤告诫人们: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在此时,八分饱的人生哲学要提醒大家:善事不要做尽。坏事做绝的人是令人恐怖的,但善事做尽的人有时也同样令人畏惧。

张军到北京投靠老同学刘明,受到了刘明的热情照顾。从租房到找工作,事无巨细,一手包揽。要钱给钱,缺物给物,不用张军开口,刘明双手就奉上。

张军非常感激刘明,为自己有一个如此够哥们儿的同学而高兴。同时,也暗暗发誓将来若发达了,定要加倍奉还刘明的情意。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在京城的张军虽说有了一份工作,但工资也就一千多元一个月,生活还是紧巴巴的。他第一次接到工资,就约刘明出来吃饭。饭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张军去买单时,却发现刘明早就买了——趁他去洗手间的空当,刘明在前台把账结了。

张军很过意不去,要把吃饭的钱给刘明。“咋能老吃你的呢?现在我有工作了,就由我请吧!”张军说。但刘明死活不肯要。

平心而论,刘明对张军可谓“恩重如山”,但正是这“如山”的“恩”,让张军不堪其“重”。从此,张军不敢再应刘明的约外出吃饭,也不再请刘明吃饭。因为他感觉刘明对自己越好,自己所欠的人情债就越多——令他难以偿还。

张军于是选择逃避,他刻意地疏远了刘明。他们的友谊就这样走到了头——除非张军在哪一天突然发达,他们才会有“和好”的可能。

在上述案例中,刘明犯了“善事做尽”的交际错误,他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善事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常常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帮助人留有余地,不应一次做尽,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善事做尽换来的结局竟然是关系疏远,这个结果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却又在情理之中。还有比这更残酷的。不信,先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美丽的天鹅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平时,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则在岛上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柴米,平时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那么多年,还没谁来拜访过。

渔翁夫妇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们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于是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这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的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上面的小故事虽然是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但在人与人之间的类似的惨剧又何尝少见?

付出总要有个限度,做善事也应有一个分寸,这一点“善人”们不可不察。否则,好心没有好报且不说,损己不利人的后果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处世箴言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