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稷为何败马(1 / 1)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东野稷的人十分擅长于驾马车。在曹刿论战中,虚心纳谏的鲁庄公是当时少见的一个唯贤是举的诸侯王,他久闻东野稷威名,便召见了东野稷,叫他当场驾车以检验其水准。

据史书记载,东野稷当时驾着马车,前后左右,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车辙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拐弯,车辙都像木匠用圆规划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叹为观止,称赞道:“就是绣花的纹路也不过如此。”

鲁庄公意犹未尽,要求东野稷驾着马车再跑一百圈。就在东野稷遵命转圈的时候,颜阖走进鲁庄公的帐中,对庄公说:“稷之马将败。”意思是:我看东野稷马上就要出错了。鲁庄公没有理会颜阖,继续与大臣们热烈地讨论东野稷精湛的马术。

颜阖的话说了不久,东野稷所驾的马果然失了前蹄,弄了个人仰马翻。庄公想起刚才颜阖的预言,转过头问颜阖:“你怎么知道东野稷会出错?”

颜阖对庄公说:“一个很优秀的驭手驾驭一匹良马,若使它操练得过度疲乏,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专注力就会降低。我看东野稷的马疲态已露,所以预测它就要出错,如此而已。”

东野稷的马很优秀,他的马术也确实高超;然而,他的表演“败”了,原因是东野稷的要求超过了马的体力所许可的限度。当颜阖看到东野稷的马疲态初现时,马的体力已经用到了十分,正处于一个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刻;马之所以当时没有出现意外,只是一种幸运。试想,当一匹马不得不将所有力气用于奔跑时,它还有什么精力去把握平衡?继续让马跑下去,马在承受了十二分体力付出后便不可避免地“败”了。

其实,有许多人做事之所以跌落“败”的泥潭,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本领,也不是他们不卖力,而是因为他们过于卖力,主观愿望超过了客观条件所许可的限度。

东野稷的马术表演,用到马的八分力量与速度最为适宜。力不可使尽,势不可去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世间万物,都应留有余地。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总是强调人生如战场,因此要打起精神全力作战。在上亿个**争先恐后的赛跑中,我们赢得了当人的机会。之后,又是上学、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就业,真是过五关斩六将。别以为走向社会就清闲了:房子、票子、位子、妻子(或丈夫)……过了一关又一关,容不得人敢有半点怠慢。在这种情势下,“努力、努力、再努力”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他们用“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为自己的理想、事业而拼搏而忙碌。

努力是一项优秀的品质,但努力也应该讲个时机,也要有一个限度。从功效上看,盲目地开足马力并非就有好结果。就像马拉松比赛一样,你刚开跑就一鼓作气,这当然可以让你一时间超越别人。但是,别忘了——你前面还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在等着你,你一鼓作气免不了再而衰三而竭,最终,你就是想努力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和胜利失之交臂。人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一直“努力”的奔跑,不是赢得人生旅程的筹码,相反,过于全力的奔跑容易导致跌倒、累跨,最终导致付出与回报成了反比。

不要等到了“英年早逝”、“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时候才悟到这点。努力必须有个好身体做平台,没有这个平台,再作多少努力也白搭,“五子”都是人家的。

处世箴言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