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司马光的“机智”与“急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面对一件危急的事,出于本能,许多人都会作出惊慌失措的反应。然而,仔细想来,惊慌失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因为胡乱应对而平添乱子。
所以,在紧急时刻,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方是应对之策。以高度的镇定,冷静地分析形势,那才是明智之举。
唐宪宗时期,有个中书令叫裴度。有一天,手下人慌慌张张地跑来向他报告说,他的大印不见了。为官的丢了大印,真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可是裴度听了报告之后一点也不惊慌,只是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他告诫左右的人千万不要张扬这件事。
左右之人看裴中书并不是他们想象一般惊慌失措,都感到疑惑不解,猜不透裴度心中到底是怎样想的。而更使周围的人吃惊的是,裴度就像完全忘掉了丢印的事,竟然当晚在府中大宴宾客,和众人饮酒取乐,十分逍遥自在。
就在酒至半酣时,有人发现大印又被放回原处了。左右手下又迫不及待地向裴度报告这一喜讯。裴度依然满不在乎,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丢印之事一般。那天晚上,宴饮十分畅快,直到尽兴方才罢宴,然后各自安然歇息。
而左右始终不能揣测裴中书为什么能如此成竹在胸,事后好久,裴度才向大家提到丢印当时的处置情况。他告诉左右说:丢印的缘由想必是管印的官吏私自拿去用了,恰巧又被你们发现了。这时如果嚷嚷开来,偷印的人担心出事,惊慌之中必定会想到毁灭证据。如果他真的把印偷偷毁了,印又从何而回呢?而如今我们处之以缓,不表露出惊慌,这样也不会让偷印者感到惊慌,他就会在用过之后悄悄去放回原处,而大印也就不愁失而复得。所以我就如此那般地做了。
从人的心理上讲,遇到突然事件,每个人都难免产生一些惊慌的情绪。问题是怎样想办法控制。
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次,刘邦和项羽在两军阵前对话,刘邦历数项羽的罪过。项羽大怒,命令暗中潜伏的弓弩手一齐向刘邦放箭,一支箭正好射中刘邦的胸口,伤势沉重,痛得他伏下自身。主将受伤,群龙无首。若楚军乘人心浮动之际发起进攻,汉军必然全军溃败。猛然间,刘邦突然镇静起来,他巧施妙计:在马上用手按住自己的脚,大声喊道:“碰巧被你们射中了!幸好伤在脚趾,没有重伤。”军士们听了,顿时稳定下来,终于抵挡住了楚军的进攻。
西晋时,河间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洛阳的齐王司马颙。司马颙看到二王的兵马从东西两面夹攻京城,惊慌异常,赶紧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
尚书令王戎说:“现在二王大军有百万之众,来势凶猛,恐怕难以抵挡,不如暂时让出大权,以王的身份回到封地去,这是保全之计。”王戎的话刚说完,齐王的一个心腹怒气冲冲地吼道:“身为尚书,理当共同诛伐,怎能让大王回到封地去呢?从汉魏以来,王侯返国,有几个能保全性命的?持这种主张的人就应该杀头!”
王戎一看大祸临头,突然说:“老臣刚才服了点寒食散,现在药性发作,要上厕所。”说罢便急匆匆走到厕所,故意一脚跌了下去,弄得满身屎尿,臭不可闻。齐王和众臣看后都捂住鼻子大笑不止。王戎便借机溜掉,免去了一场大祸。
正因为王戎很有冷静,才身免一死。此事无疑给后人以启示:遇事要沉着冷静,静中生计,以求万全。
处世箴言
应万变,索万理,唯沉静者得之。是故水止则能照,衡定则能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