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天天面对永恒(1 / 1)

领导演讲纵横 肖胜平 887 字 1个月前

海明威(1899~1961),全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m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1923起开始他的文学创作,2年后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并一举成名。1954年,海明威因《老人与海》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没有亲临领奖现场,但撰写了这篇名为《天天面对永恒》的答谢辞,由美国驻瑞典大使代为宣读——

我不善辞令,缺乏演说的才能,只想感谢阿弗雷德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们慷慨授予我这项奖金。

没有一个作家,当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获得此项奖金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里无须一一列举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他的学识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单来。

要求我们的大使在这儿宣读一篇演说,把一个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些都说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可能不会马上被人理解,在这点上,他有时是幸运的,但是他们终究会十分清晰起来,根据它们以及作家所具有的点石成金本领的大小,他将青史留名或被人遗忘。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孤独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反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去尝试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有幸会获得成功。

如果已经写好的作品,仅仅换一种方法又可以重新写出来,那么文学创作就显得太轻而易举了。我们的前辈大师们留下了伟大的业绩。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作家常常被他们逼人的光辉驱赶到远离他可能到达的地方,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一个作家,我讲得已经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而不是讲出来。再一次谢谢大家了。

《吕氏童蒙训》有云:“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海明威的这篇短短答谢辞,可看作是他向世界发表的一种文学主张,其中有一些话说得十分警策,足以竦动人心。这既真实表明了作家写作之艰辛,又使人们看到了海明威一生可贵的追求。

总的看来,这篇演说辞有三个突出的特色。

首先,通俗易懂,内涵丰富。作为一名大文学家,玩弄辞藻是他们的特长。因此,我们可以听到不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艰深晦涩、古奥怪僻的答谢辞,海明威却用他简练的文笔、通俗易懂的语句,向听众朋友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光通俗易懂没什么,尽拣大白话说就行了。不过海明威说得虽然通俗易懂,但表达的思想内涵却又极其丰富。短短的演讲词,把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得的淋漓尽致。

其次,谦虚谨慎,言辞恳切。我们在前面说过,演讲中不要谦虚,特别是在开场白与结束语中。但在盛大的得奖答谢上,适当的自贬式的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必须。我们前面说过,演讲中之所以不要谦虚,主要原因是为了不给听众以“演讲不精彩”的负面暗示,以及展示自己的自信。但对于领奖之类——特别是领取著名的大奖时,答谢辞谦卑一点并不会有损自己自信的形象,也不会带给听众负面暗示。就像海明威所说的“没有一个作家,当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获得此项奖金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种在前辈面前的谦虚谨慎,来得丝毫不造作。

再者,感情真挚,诙谐风趣。在演讲词中,海明威谈到了他的创作感受:“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孤独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反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这说明了作者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中,是孤苦的,寂寥的,艰难的。这样的落寞疾苦之言,真挚感情之语,一下子就把听众的情绪再次调动起来,并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结尾处,海明威利用诙谐风趣的语言,说他讲的已经太多了,让听众忍俊不禁。更加高明的是,他不是为幽默而幽默,紧接着联系上自己作家的身份,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观点:“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而不是讲出来”。寥寥数语,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