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防身的三味药(1 / 1)

胡适(1890~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1960年6月18日,在台湾成功大学毕业典礼上,胡适作了题为《防身的三味药》的演讲。其演讲词如下——

毕业班的诸位同学,现在都得离开学校去开始你们自己的事业了,今天的典礼,我们叫做“毕业”。你们的学校生活现在有一个结束,现在你们开始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开始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自己的担子,所以叫做“始业”。

今天承毕业班同学的好意,承阎校长的好意,要我来说几句话。我进大学是在五十年前(1910年),我毕业是在四十六年前(1914年),够得上做你们的老大哥了。今天我用老大哥的资格,应该送你们一点小礼物。我要送你们的小礼物只是一个防身的药方,给你们离开校门、进入大世界作随时防身救急之用的一个药方。

这个防身药方只有三味药:

第一味药叫做“问题丹”。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

第三味药叫做“信心汤”。

第一味药“问题丹”。就是说,每个人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做伴,这是你们入世的第一要紧的救命宝丹。

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年轻入世的时候,总得有一个两个不大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脑子里,时时向你挑战,时时笑你不能对付它,不能奈何它,时时引诱你去想它。

只要你有问题跟着你,你就不会懒惰了,你就会继续有知识上的长进了。

学堂里的书,你带不走;仪器,你带不走;先生,他们不能跟你去,但是问题可以跟你走到天边!有了问题,没有书,你自会省吃省穿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卖田卖地去买仪器!没有好先生,你自会去找好师友;没有资料,你自会上天下地去找资料。

各位青年朋友,你今天离开学校,夹袋里准备了几个问题跟着你走?

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这就是说,每个人进入社会,总得多发展一点专门职业以外的兴趣——“业余”的兴趣。

你们多数是学工程的,当然不愁找不到吃饭的职业,但四年前你们选择的专门职业,真是你们自己的自由志愿吗?你们现在还感觉你们手里的文凭真可以代表你们每个人终身的志愿、终身的兴趣吗?——换句话说,你们今天不懊悔吗?明年今天还不会懊悔吗?

你们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业余的兴趣吗?在这四年里,没有发现自己的本行以外的才能吗?

总而言之,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

英国19世纪的两个哲学家,一个是弥尔(J.S.Mill),他的职业是东印度公司的秘书,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一个是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他是一个测量工程师,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思想家。

英国的大政治家丘吉尔,政治是他的终身职业,但他的业余兴趣很多,他在文学、历史两方面都有大成就;他用余力作油画,成绩也很好。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先生,他的终身职业是军事,人都知道他最爱打高尔夫球,但我们知道他的油画也很有功夫。

各位青年朋友,你们的专门职业是不用愁的了,你们的业余兴趣是什么?你们能做的,爱做的业余活动是什么?

第三味药,我叫他做“信心汤”。这就是说,你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生存的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以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我们的信心只有一句话“努力不会白费”,没有一点儿努力是没有结果的。

对你们学工程的青年人,我还用多举例来说明这种信心吗?工程师的人生哲学当然建筑在“努力不白费”的定律的基石之上。

我只举这短短几十年里大家都知道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亨利·福特,这个人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他小时半工半读,只读了几年书,16岁就在一小机器店里做工,每周工钱两块半美金,晚上还得去帮别家做夜工。

五十七年前(1903年)他39岁,他创立福特汽车公司,原定资本10万美元,只招得2.8万美元。

五年之后(1908年),他造成了他的最出名的福特T型汽车,用全力制造这一种车子。

1913年——我已在大学三年级了,福特先生创立他的第一条装配线。

1914年——四十六年前——他就能够完全用“装配线”的原理来制造他的汽车了。同时他宣布他的汽车工人每天只工作八个小时,比别处工人少一小时——而每天最低工钱5元美金,比别人多一倍。

他的汽车开始是950美元一部,他逐年减低卖价,从950美元直减到360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减到290美元一部。

他的公司,在创办时(1903年)只有2.8万元的资本——到23年之后(1926年)已值得十亿美金了!已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了。1915年,他造了100万部汽车,1928年,他造了1500万部车。

他的“装配线”的原则在二十年里造成了全世界的“工业新革命”。

福特的汽车在五十年中征服全世界的历史还不能叫我们发生“努力不白费”的信心吗?

第二个例子是航空工程与航空工业的历史。

也是五十七年前——1903年12月17日,正是我12整岁的生日——那一天,在北卡罗来纳州的海边基蒂霍克沙滩上,两个修理脚踏车的匠人,兄弟两人,用他们自己制造的一架飞机,在沙滩上试飞。弟弟叫奥维尔·莱特,他飞起了12秒钟;哥哥叫维尔伯·莱特,他飞起了59秒钟。

那是人类制造飞机飞在空中的第一次成功——现在那一天是全美国庆祝的“航空日”——但当时并没有人注意到那两个兄弟的试验,但这两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脚踏车修理匠人,他们并不失望,他们继续试飞,继续改良他们的飞机,一直到四年半之后(1908年5月),才有重要的报纸来报道那两个人的试飞,那时候,他们已能在空中飞38分钟了!

这四十年中,航空工程的大发展,航空工业的大发展,这是你们学工程的人都知道的,航空工业在最近三十年里已成了世界最大工业的一种。

我第一次看见飞机是在1912年;我第一次坐飞机是在1930年;

我第一次飞过太平洋是在二十三年前(1937年);第一次飞过大西洋是在十五年前(1945年)。当我第一次飞渡太平洋的时候,从香港到旧金山总共费了七天!去年我第一次坐Jet机,从旧金山到纽约,五个半钟点飞了3000英里!下月初,我又得飞过太平洋,当天中午起飞,当天晚上就到美国西岸了!

五十七年前,基蒂霍克沙滩上两个脚踏车修理匠人自造的一个飞机居然在空中飞起了12秒,那12秒钟的飞行就给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打开了人类的航空时代。

这不够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吗?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功不唐捐”,还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年轻的朋友,你们有这种信心没有?

作为哲学家、学者、作家兼教授的胡适先生,不仅其诗其文其思想对当时或后世有巨大影响,其演讲艺术亦因有独特的风格而受到学者的普遍赞誉。在上面这篇演讲中,他以一位长辈的殷殷之心,在同学们即将毕业之际,热诚真挚、推心置腹地勉励大家怎样走向社会,提出“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当作“防身药方”。将读书、做学问、树立起追求理想的信心和勇气,出神入化、行云流水似的宣示出来,且跌宕得方、起伏有致、张弛有度、文白相间、警语迭出,如“努力不会白费”,“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自己的担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胡适主张文学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他本人无论写作还是演讲,都比较完美地做到了这三点。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首倡“白话文运动”,课堂上也经常向学生宣传白话文写作的好处。遇有学生置疑,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进一步引导。有一次,某学生说“白话文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慢条斯理、心平气和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意从政,不想去,为这件事我回了一则电报,拒绝。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个意思,用文言文自拟一则电报,看看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同学们跃跃欲试,积极性陡增,最后选出一份最为简练者,仅12字:“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这时课堂很静,都凝神注目胡适,看他的白话电报还能怎样地简练。此时,胡适像相声演员抖包袱一样,十分利落地说:“干不了,谢谢!”仅5个字,大家无不为先生的主张暗暗称绝,且对白话文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胡适学识渊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枝不蔓,恰到好处。在某大学演讲时,多次引孔子、孟子、孙中山语,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机智而戏谑地写道,“胡说”,引得哄堂大笑。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寓庄于谐,妙哉妙哉。

胡适信奉的格言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无论写作还是演讲,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潇洒儒雅,从容优游,深入浅出,应付自如。他在1949年7月10日西雅图举行的“中美文化使用会议”的演讲,曾被一位美国学者盛赞为具有“丘吉尔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