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说错话了(1 / 1)

领导演讲纵横 肖胜平 1533 字 5个月前

写错的字可以涂改,说错的话却如飞出去的箭无法回头。因此,领导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演讲要谨防言辞失当。但世上没有打仗的常胜将军,演讲亦如此,即使是美国前总统福特这样的名人,也说过“中国主要住着中国人”之类的昏话、胡话,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下面我们将谈谈领导者在演讲台上言辞失当时,如何巧妙化解。

1.及时改口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失言时仍死守自己的“城堡”,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二次辩论会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郎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在辩论会上属明显的失误,当时立即遭到记者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图给福特以更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是在肯定苏联没有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绝非上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最后为那次即将到手的当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道,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决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他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某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的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相比之下,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巴西,由于旅途疲乏,年岁又大,在欢迎宴会上,他脱口说道: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为能访问玻利维亚而感到非常高兴。”

有人低声提醒他说溜了嘴,里根忙改口道:

“很抱歉,我们不久前访问过玻利维亚。”

尽管他并未去玻利维亚。当那些不明就里的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他的口误已经淹没在后来的滔滔大论之中了。这种将说错的地点从时间上加以掩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当面丢丑,不失为补救的有效手段。只是,这里需要的是发现及时、改口巧妙的语言技巧,否则要想化解难堪也是困难的。

在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下,有三个补救办法可供参考。

(1)移植法:就是把错话移植到他人头上。如说:“这是某些人的观点,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错误纠正过来了。对方虽有某种感觉,但是无法认定是你说错了。

(2)引申法:迅速将错误言词引开,避免在错中纠缠。就是接着那句话之后说:“然而正确说法应是……”或者说:“我刚才那句话还应作如下补充……”这样就可将错话抹掉。

(3)改意法:巧改错误的意义。当意识到自己讲了错话时,干脆重复肯定,将错就错,然后巧妙地改变错话的含义,将明显的错误变成正确的说法。

2.顾左右而言他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数学和外语成绩突出,名列前茅。校长在评功总结会上这样说:

“数学考得好,是老师教得好;外语考得好,是学生基础好。”

在座老师听罢沸沸扬扬,都认为校长的说法有失公正。李老师起身反驳:

“同一个班,师生条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条件产生了相同的结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的对待,实在令人费解。原有的基础与尔后的提高有相互联系,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设想学生某一学科基础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学就能提高。校长对待教师的劳动不一视同仁将不利于团结,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会场有人轻轻鼓掌,然后是一阵静默。而静默似乎比掌声对校长更有压力的挑战意味。校长没有恼怒,反而“嘿嘿”地笑起来,他说:

“大家都看到了吧,李老师能言善辩,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无罪,言者无罪。”

尽管别人猜不透校长说这话的真实意思,然而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应变能力:他为自己铺了台阶,而且下得又快又好。听了上述回答后,无人再就此问题对校长跟踪追击。

要撤退,就不宜做任何辩解,辩解无异于作茧自缚,结果无法摆脱。

3.“栽赃”法

这个方法看上去有“陷害”的意思,似乎很不厚道。其实不然,让我们来看张经理是如何巧妙“栽赃”的。

张经理在晨会上,谈到业务人员外出“扫楼”(指一家一家挨个陌生拜访)时的怨言,说:“‘扫楼’是在浪费精力。”说完后突然发现自己讲错了,潜藏了一个“不该做”的处理。怎么办?他一点也不慌张,继续说:“很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包括在网上,我也看到很多类似的说法。但事实上,‘扫楼’不仅是很多公司开发新客户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锻炼业务人员察言观色、口才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一种秘诀。很多著名的业务大师,就是从‘扫楼’中成长的。”

你看,他一句“很多人……”就将自己的口误轻易地遮掩,没有任何痕迹。不过,用这个方法时,应该注意的是:“栽赃”时不要具体地栽到某个人身上,要用大而化之的“有些人”或“网上”之类的不确定称谓,以免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4.将错就错

这种方法就是在错话出口之后,能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后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妙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不由自主地转移原先的思路,不自觉地顺着演讲者之思维而思维,随着演讲者之话语而调动情感。

纪晓岚称皇上为“老头子”,不巧被皇上听到,龙颜大怒。纪晓岚急中生智,说:“皇上万岁,谓之‘老’;贵为至尊,谓之‘头’;上天之子,谓之‘子’。”皇上听了,转怒为喜。

纪晓岚的将错就错令人叫绝。错话出口,索性顺着错处接下去,反倒巧妙地改换了语境,使原本轻慢的失语化作了尊敬的称呼,颇有些点石成金之妙。

5.借题发挥

素有“东北虎”之称的张作霖虽然出身草莽,却粗中有细,常常急中生智,突施奇招,使本来糟透了的事态转败为胜。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上不乏文人墨客和附庸风雅之人,而张作霖则正襟危坐,很少说话。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下,“盛情”难却,就满口应允,吩咐笔墨侍候。这时,席上的目光全都集中在张作霖身上,几个日本浪人更是掩饰不住讥讽的笑容。只见张作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挥写了一个“虎”字,左右端详了一下,倒也匀称,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

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丈二和尚不着头脑,不由得面面相觑。其他在场的人也是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还是机敏的随会议秘书一眼发现出了纰漏,“手墨”(亲手书写的文字)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身边低语:“大帅,您写的‘墨’字下少了个‘土’,‘手墨’写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写成了“黑”啦?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煞风景?还要留下笑柄。这时全场一片寂静。

只见张作霖眉梢一动,计上心来,他故意大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取的东西,不能带土,这叫寸土不让!”语音刚落,立即赢得满堂喝彩。

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领悟出意思来,越想越觉得没趣,又不便发作,只得悻悻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