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说过,领导的演讲在很多时候属于说服性质的。因此,领导在作说服性质演讲时,本身也就做好了应对反对者的心理准备以及言辞准备。但来的听众大都属于反对者,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也是非常棘手的一件事。
以一敌百,在气势上你就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你不妨先有意识地退一步,肯定听众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然后在获得听众信任的基础上再寻找机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法巧妙地提出你的观点,变退为进,化守为攻,从而最终有力地说服听众。在《裘利斯·恺撒》一剧中,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好的例子。
公元前44年,罗马统帅裘利斯·恺撒在元老院被罗马元老贵族刺杀,为首的是深受他信任的勃鲁托斯。作为主谋,勃鲁托斯做了恶人还先告状。他跑到街上公共讲坛上,大谈杀死恺撤的必要性,极力为自己开脱罪责;同时,又信誓旦旦地把自己装扮成正人君子的模样。听了勃鲁托斯的演讲,群情沸腾了,他们认为杀死恺撒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勃鲁托斯为民除害是英雄。请看此时玛克·安东尼是怎样说服听众让听众接受他的观点的。
面对勃鲁托斯蛊惑人心的演说,面对群情激奋、不明真相的市民,安东尼心里清楚,在此时此地,他既不能马上歌颂恺撒又不能一上讲坛就立即攻击勃鲁托斯。于是,他开场便说:“我是来埋葬恺撒,不是来赞美他。”接着,他又开始赞扬对手勃鲁托斯,称他为“尊贵的勃鲁托斯”、“正人君子”。这样的话无疑适合当时的气氛,不会引起听众的反感而遭到他们的反对。然后,他抓住机会,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市民的心向自己的一边引导。他说:
现在我得到勃鲁托斯和另外几位的允许——因为勃鲁托斯是正人君子,他们也都是正人君子——特地到这儿来,在恺撒的丧礼中说几句话。他是我的朋友,他对我是那么忠诚公正;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鲁托斯是一个正人君子。他曾经带许多俘虏回到罗马来,他们的赎金都充实了公家的财库,这可以说是野心者的行径吗?穷苦的人哀哭的时候,恺撒曾经为他们流泪,野心者是不应当这样仁慈的,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鲁托斯却是一个正人君子。你们大家看见在卢柏克节的那天,我三次献给他一顶王冠,他三次都拒绝了,这难道是有野心吗?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而勃鲁托斯的的确确是一个正人君子……
安东尼以退为进,先守后攻。他摆出一个个的事实,来讴歌恺撒的丰功伟绩,一层一层地剥去勃鲁托斯身上的画皮,在场的市民开始为安东尼的话打动,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认为恺撒死得冤枉。这时,安东尼不失时机地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他拿出一张羊皮纸,那是恺撒的遗嘱。在宣读遗嘱前,他走下讲坛,叫在场的市民围绕在恺撒的尸体四周。他揭起恺撒尸体上的外套,把剑刺的洞孔指给大家看,他指到勃鲁托斯刺的伤口说:
好一个心爱的勃鲁托斯,恺撒的安琪儿!啊,这是最无情的一击!这是刺穿心脏的一剑!挨了这一剑,伟大的恺撒就蒙着脸倒下了!……残酷的叛徒却在我们头上耀武扬威……
安东尼的话音刚落,讲坛四周呼声四起,“烧掉勃鲁托斯的房子!”“打倒阴谋者!”于是,安东尼宣读了恺撒的遗嘱,发起了对勃鲁托斯发出最后的一击。在恺撒的遗嘱中,恺撒给每一个罗马市民75德拉马克。而且,他还把台伯河这一边他的花圃和果园赠给市民,永远成为他们世袭的产业,供他们自由散步和游泳之用。
“这样一个恺撒,几时才会有第二个同样的人?”安东尼大声地质问。
市民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对恺撒之死的悲痛。他们在市场上奔跑,抓起凳子、桌子,堆成了一座火葬柴堆。他们把恺撒的尸体放在上面,在柴堆上点着了火。当柴堆烧旺时,他们抽出燃烧着的木头,向阴谋者的房子冲去。这时,勃鲁托斯等阴谋者在得到警告后已早就仓皇逃出城外。
安东尼的演说彻底征服了与他意见相左的听众。他的成功,与他演讲时运用了先退后进、变守为攻的技巧是分不开的。领导干部在演讲中,若是遇到来者不善,千万注意不要一上场就发起进攻,一上场就分出“敌我”,会导致“敌人”怀着怀疑、戒备与抵触心理听你的演讲——因为你是他们的“敌人”。你只有先迁就他们,让他们放松警惕,认同你,才能够听进去你的话。这时,你再发起进攻方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