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台上眉飞色舞,听众在台下频频点头——别高兴太早,他们到底是点头还是在打瞌睡。
冷场——这是一个让所有演讲者都感到不安的现象。听众们似乎对你的演讲根本没有兴趣,他们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发呆……显然,如果任由发展,你的演讲将是失败的。该怎么办?
1.讲述趣闻轶事,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趣闻轶事是人们在生活中津津乐道的闲谈资料,生活中的许多情趣即由此而来。演讲者抓住人们渴望趣味的视听倾向,恰当而又适时地讲述一些趣闻轶事,会使呆板的演讲现场马上活跃起来,听众的注意力也被迅速地集中到演讲内容上,这时演讲者再继续下文,效果就要理想得多了。
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广东大学,即现在的中山大学发表演讲,谈论三民主义。当时因为礼堂小,听讲的人多,通风不够,空气不好,所以有些人精神较差,显得比较疲倦。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提起听众的精神,改善一下场内的气氛,于是他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见过有一个搬运工人买了一张马票,因为没有地方可藏,便藏在时刻不离手的竹竿(挑东西用的粗竹杠)里,牢记马票的号码。后来马票开奖了,中头奖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竿抛到大海里去。他以为从今以后就不再靠这支竹竿生活了。直到问及领奖手续,知道要凭票到指定银行取款,这才想起马票放在竹竿里,便拼命跑到海边去,可是连竹竿影子也没有了……”讲完这个故事,听众当中议论纷纷,笑声、叹息声四起,结果会场的气氛活跃了,听众的精神振奋了。那些原来困倦的听众,此时也清醒得多了。于是,孙中山先生抓住时机,紧接着说,“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这根竹杠,千万不要丢啊!”很自然地又回到话题上。
2.赞美听众,求得共鸣和好感
听众发现演讲内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冷场。此时,演讲者应当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发自内心地赞美听众,用在情在理的话语拨动听众的心弦,激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重又对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打破冷场的尴尬局面。
周先生到某医学院演讲,上台后不久发现台下的听众大多不在状态。他连忙在演讲中加了一段回忆自己生病时的话:“……每当我忆起那病中的时光,白衣天使就引起我深情的遐想。是她们用精湛的医术以及高尚的医德,重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这里,我向各位已走向或将要走向工作岗位的白衣天使们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段赞美医护人员的话,赢得了台下听众的好感。这时,周先生便将医生治病与治理医药腐败的道理联系起来,这样的演讲议题既符合听众口味,又避免了空洞说教。
3.让听众和自己一起思考,调动听众参与的热情
演讲实际上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演讲者以自己的演讲词和肢体语言来感染听众,反过来,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讲的顺利进行。因此,演讲者在需要的时候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听众参与演讲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冷场和打破冷场。
某中学举行纪念“一二·九”演讲报告。当校长讲到当代青年学生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一二·九”光荣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内容时,一些学生竟交头接耳地说笑起来。
校长这时迅速发问:“讲到这里,我要向台下现在仍在说说笑笑的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想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发扬‘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呢……”
校长这样一问,不仅有针对性地启发了听众的反思,起到了静场作用,而且又自然地续接下去,推动了演讲的顺利进行。
4.制造声响,唤醒听众
听众们已经睡着了,或是半昏睡状态,或是一片茫然。你可以做一些立即奏效的事情,将听众从昏睡状态中惊醒。你的行动必须声音要大,或者生动,或者两者皆有。考虑这些提示:
——用拳头敲击讲台桌;
——发出怒吼;
——将你的稿子扔到地板上。
任何一样都能叫醒听众。但是这只是一个诡计,你需要将这些动作联系到你的演讲当中去,这样它们才能奏效。否则,这看起来好像你只是想要叫醒听众。
例如,你用拳头敲讲台桌。(要在靠近麦克风的位置,这样听起来会更吵一些。)然后你要把它联系到你所讲的内容中去。“这就是他们用头撞击墙的声音,因为他们对前途感到绝望。”“这就是我在参加应聘面试时心跳的声音。”“这就是我为了节省150元,去那些路边修理厂之后,我的汽车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