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机的发明者贝尔有一回为筹一笔款而大伤脑筋。他来到朋友休巴特先生的家中,希望休巴特能对他正在进行的新发明投一点资。
他该怎样说服休巴特先生呢?是开门见山就大谈预算能获得多少利益,还是把他的科学原理给他解释一番?贝尔绝不会做这种傻事的!他只字不提他的真正意图,而是预先设计安排好了一个“局”。贝尔不但是个发明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交际家呢!
据贝尔的传记所述:他弹着钢琴,忽然停住了,对休巴特说:“你可知道,如果我把这脚板踏下去,向这钢琴唱一个音,比方说‘哆’,这钢琴便也会重复弹出这个音‘哆’。这事您不觉得有趣吗?”
休巴特当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悄悄地放下手中的书本,好奇地询问贝尔。贝尔便详详细细地给他解释了音与复音电信机的原理。这场谈话的结果就是,休巴特很情愿负担一部分贝尔的实验经费。
贝尔的决胜策略,其实非常简单,在讲他的故事之前,他先设法引起对方的好奇心。他不愧是无师自通,完全运用了“引起他人注意”的秘诀。
然而我们大概也都知道,这一计策的运用也并非没有地雷暗礁的,我们常常见到许多奇妙的技艺终归失败,其结果不过是看客们一耸肩膀或一扬眉毛,这便是没能够真正运用这个秘诀的缘故。
而贝尔却能够以“新颖”混于“熟悉”之中,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计策。休巴特的钢琴就是帮他完成妙计的唯一功臣。
然而,“新颖”的东西固然引人注目,但未必都能牢牢吸引我们。我们常常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的“新颖”的事物,都是有某种条件的,那就是这些“新颖”的东西必须包含我们“熟悉”的成分。倘若不能触及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还是不会深切注意它的。
所以,我们可以下这样的断语:“新颖的东西,必须与我们的经验接近才能够引起我们的注意,才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心。”
据说贝尔在平时谈话中,也紧守着这个方略。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而且别人都喜欢听他谈话,因为他的谈话,常是根据别人的兴趣和经验,再穿插以新颖的事物,因而他能够使他谈的事情都像戏剧一样有趣。
所以,当我们很谨慎地根据他人的经验、兴趣,而设法接近他人时,除了拿出“新颖”的东西之外,还得掺和着一些别人“熟悉”的成分。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不但要吸引他人的注意,还必须把握住他人的注意力而使他人折服。
总之,当我们希望别人接受一个新的理念,并且对于这个理念有所作为的时候,第一要注意的是:“用他们自己的经验来解释给他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