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长到大一点的时候,就不喜欢与家长同睡一个房间了,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分房。对此,很多家长都积极支持,表示要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于是乎,他们从打造孩子的“爱巢”开始,努力建立起孩子的“自由空间”。他们不惜花重金布置孩子的房间,力求使孩子的房间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屋里书桌和床铺的摆放科学、合理。从此,他们以为,孩子自由了,孩子的美好时光即将开始了。
可是,接下来的现状令家长们很不解,孩子们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为什么还在抱怨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呢?为什么亲子之间的矛盾并不因此就减少了呢?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通过以下两个事例寻找答案吧——
事例一:
娟娟正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妈妈门也不敲就进来了。进来后,妈妈关心地问道:“娟娟呀,作业做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问题问妈妈呀?你可不要贪玩哦,作业要认真做!”
娟娟不耐烦地抬起头来:“妈,你烦不烦呢?不就是担心我不写作业看课外书吗?你这么不放心我,那就坐在我屋里来呀!”
娟娟的妈妈因为被女儿识破了心思,脸上有些挂不住了,讪讪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呀,妈妈这不是关心你吗?”
“可是,你这是打扰我写作业的思路!”娟娟一点也不领情。
事例二:
胜乔正在跟他的同桌发牢骚:“我妈真是的,无聊得要命,每天我回到家里她都会盘查:‘你今天跟谁一起回家了?别跟女孩子走得太近,容易分心。’你说她这不是有毛病吗?这个世界上除了男人就是女人,我怎么做到不跟女孩子走得太近呢?”
同桌一听这话,扑哧一声笑了:“你还别说,我爸更严重,有一次我在打电话的时候,发现他居然在客厅里偷听我的电话呢,我真是无语了。”
不错,家长的确给了孩子“空间”——房间,可是,孩子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并不意味着拥有了独立的空间。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空间是:家长少干涉孩子的事情,放开手让孩子自由飞翔,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发挥余地。
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到从小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空间呢?以下的这些做法可供家长们参考:
第一,设一个玩具角,给孩子一块独立的小天地。在家中给孩子设立一个玩具角,那里摆放着孩子的玩具箱,周围还有一块可供他玩的地方。有了这个玩具角,孩子便可以自主选择玩具来玩,那些孩子喜欢的物品他也能自己收到玩具箱中。对于这些玩具,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只要是他们自己找的、自己翻出来的,都会感到新奇,玩得高兴。有了玩具角,不但可以给孩子独立玩、自主玩的空间,还可以培养他的许多良好习惯,比如物归原位的习惯、整理东西的习惯。
第二,设一个书架,给孩子一块独立的小天地。在孩子玩具角的旁边,家长还可为孩子设一个书架,在书架上摆放上孩子喜爱的各种儿童读物。有了这个书架,孩子就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书来看。当然,在孩子玩累了的时候,书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他们可能会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看,这样的布置,为孩子的阅读和今后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打好了情感基础。
第三,好吃的自己收着,给孩子自主的权利。孩子爱吃的东西,家长替他收着,反而会增加孩子对“吃”的欲望,导致他想方设法要吃到那些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干脆把保管权交给孩子自己,甚至可以给孩子腾出一个位置,让他无论是吃的喝到都自己收到那里,并对他约法三章。这种做法,让孩子有一种“自我”的意识,当他吃“自己”的东西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我是不是应该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跟我一起分享呢?”
第四,让孩子独立交际。孩子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将来他要面对社会。所以,家长必须要为他创造机会,让他去与人接触,与人交流,培养孩子独立交际的能力。比如,带孩子一起去超市购物,让孩子拿着小票和钱独自去交费,或者是,让孩子自己到小商店里买东西等。此外,还可让孩子学着接电话,与电话里的人进行得体的交流。这样的做法,不但能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五,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秘密。这一点对很多家长来说是最难做到的,很多家长以“保护孩子”、“我这样做都是因为爱你”为名,漠视孩子的隐私,随便翻看孩子的日记、短信、邮件,偷听孩子的电话。这样的监视性行为让孩子烦不胜烦。在孩子看来,这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尊重,因此,对父母的印象也大打折扣。严重的话,还可能因此爆发亲子间的矛盾,对孩子的成长以及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是不利的,因此,给孩子独立的空间,最重要的是维护孩子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