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偷看孩子的日记(1 / 1)

有一位作家说过,“日记是孩子的心声所在。”是呀,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孩子的秘密也逐渐地多了起来,所以,孩童时期的日记,就成为孩子心理方面的重要记录。作为家长,一定要懂得,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更不要以此来批评孩子。

可是,生活中有许多家长,他们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他们一旦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竟千方百计地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当作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拿来指责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往往得不偿失,只会进一步关闭孩子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渠道,家长会因此失去孩子的信任。诚然,家长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严重侵犯孩子隐私的做法是不妥的。

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防火防盗防家长。有的学生每看完短信都赶紧删除,有的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加锁,有的还特意准备两本日记,一本写点无聊的东西,然后放进抽屉里专门让家长偷看,另一本则写下自己的真心话,收藏在隐蔽的地方。其实,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希望能拥有一方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以自由飞翔和探索。家长们不妨以护航者的身份,引领他们高飞,与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对家长有足够的信任。其实,如果侦查与反侦查在家里展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无论结果怎样,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两败俱伤。

未成年人的通信自由和保守自己的日记秘密,是法律赋予他们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是受到《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的。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若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家长或者其他人代为拆开,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拆开。”所谓无行为能力的人,是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呆傻者、精神病人。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家长偷看过。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并不希望孩子有隐私,而希望孩子的一切行为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上,很多家长忽视了日记就是孩子成长中的好朋友。

这是一位女儿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您知道吗,我们班上的同学大多有两个日记本,一本是给老师和爸爸妈妈看的,那上面写的并不是我们的真实想法,只因为你们要看而写的;另一本是记我们的小秘密的,是不会给任何人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和秘密,有些是可以给别人说的,有些只能留在自己的心底。妈妈,您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秘密,您会告诉我吗?

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小孩子了,成长的烦恼会永远伴随着我,有的您能帮助我,有的您是帮不了的。当我失望、烦恼时,如果我不告诉您,我会在日记里倾诉,把苦恼卸下;当我对您有意见但暂时又不想惹火上身时,我只能告诉我的朋友——日记,抚平自己的心情;当我犯错时,虽然我会捂住耳朵不听您的唠叨,但我会在日记里检讨自己;当我有了心跳的秘密,我会把它留在日记里,也许不久之后,我也会笑话自己,但是现在我不能告诉您……

妈妈,别再偷看我的日记了。有时,我真想和您大吵一架,说您侵犯了我的隐私。可是我知道,我这样做会令您更生气,让您伤心,但您想没想过我的感受呢?您常教育我要尊重别人,您尊重我了吗?

妈妈!女儿求求您了,别再偷看我的日记了,好吗?

对此,一位家长如此解释:

家长为什么要偷看孩子的日记?是好奇?是为了抓住子女的把柄而惩罚子女吗?大都不是。做家长的有家长的难处,尤其是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眼看孩子一天天长大,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却幼稚且不稳定。更令家长担忧的是孩子自以为已长大成人,寻求独立。他们常常对家长的询问三缄其口,抽屉要上锁,和同学通电话也常避开家长,除了用“是”或“不是”简单回答家长的询问外,很少向家长谈心里话。这一系列表现自然引起家长的忧心和疑虑。家长很希望了解子女心中想什么,在外面干什么,有没有结交坏朋友,有没有“早恋”。他们深知社会复杂,缺乏辨别力和免疫力的十几岁孩子容易走上邪路。他们无法从别的渠道了解孩子的情况,只好借助孩子的信件和日记。

家长私拆或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记,以为看了放心,结果却因此导致孩子对家长的心理防范更加严密,彼此的信任感减少,隔阂加深。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人际交往情况,不应以偷看孩子日记为手段,而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只有沟通,才是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的最佳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