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当众教子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有句民谚是“人前教子,背后教妻”,很多人觉得当众教育孩子,会刺激他们的自尊心,在公众的关注下,孩子会更加注意树立自己“听话、懂事、乖巧”的形象,所以很多家长认为,人越多的时候越是一个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其实未必尽然,自尊心的强烈维护和彻底放弃之间只有一步差距,如果家长把握不好这个教育的尺度和方法,也许反而会促使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或是与家长对立的心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很不利。
有位母亲在日记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汽车进站后,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五六岁大的女孩走上汽车,随着汽车开动,女孩站立在车上显得十分吃力。这时,旁边座位上一位八九岁大的男孩站了起来,主动招呼站立的女孩和自己同坐。“这孩子真懂事,家长平时肯定十分注意对他的教育。”男孩的做法让我十分赞许,我想男孩平时的家教肯定很好。不想几分钟后,男孩的父亲走了过来,当得知男孩主动让座位,便大声训斥起来:“瞧你那熊样,真是的,既然不愿意坐,那就站着……”男子把男孩从座位上喊了起来。面对父亲的训斥,男孩解释说因为女孩比他年龄更小,所以他才让出一块地方一起坐。
这位父亲可能是为了爱护孩子,担心两个人挤在一起不舒服,所以才对男孩进行指责,但家人们对于孩子的爱护也应注意方式和方法,在大庭广众下进行训斥会损害孩子做善事的积极性。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家长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打击,设法维护别人好评的心理也就愈淡薄。”可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教育子女的方法不足取。如果孩子一有过失,家长就公开宣扬出去,使孩子当众出丑,其结果只会加深孩子的被训斥的印象,感到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因而产生自卑,产生逆反心理。
在玩具专柜、甜品店、游乐场里经常会看见号啕大哭的孩子,还有一旁插腰怒目的家长,他们一边呵斥,还一边指着周围对孩子凶道:“你看看,这么多人看着你哭,你好意思吗?”“你看那边有一个和你一样大的小孩,人家都不哭不闹,多听妈妈的话,你看看你们差距有多大。”家长们往往觉得当着外人的面会是一个教育的好时机,借助小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自我纠正错误举止,出发点倒是很理想,但是收效一定甚微。
西方人很少当众批评孩子,但他们也很难忍受孩子当众哭闹等带来的尴尬,为避免这种难堪,他们在平时就有意培养孩子在公共场所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们都明白,并问他们是否能遵守。到了外面,这些规则也许不一定奏效,但大人会耐心地提醒与纠正,直到小孩遵守。
那么,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应如何在保护好孩子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呢?
第一,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缺点。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孩子自然少不了缺点。如果你过分在意孩子的缺点,那么孩子一丁点的毛病就会被你视为大问题,这样你看到孩子的缺点就容易忍不住去指责;如果你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缺点,那么对孩子的缺点就不会那么在意。这样你会抱着理解的心态去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而不是无缘无故地在众人面前揭孩子的短。
第二,私下指出孩子的缺点。发现孩子的毛病或缺点,家长不指出来是不负责任的,但是要注意场合。如果有其他人在场,即使孩子的缺点再明显,也不可大张旗鼓地指出来。你可以给孩子一个善意的暗示,然后回家和孩子好好说。这样做给孩子的感觉就是:家长照顾了我的感受。那么孩子就容易虚心地改正错误。
第三,指出孩子缺点时要语气平和。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缺点后,就容易生气,然后批评、责骂孩子,希望孩子改正缺点,但是结果却使孩子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孩子会因为自己的缺点感到羞耻和自卑。例如,有个孩子天生高度近视,东西要放到鼻子前才能看得清。爸爸见了又气又急,经常骂道:“什么东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闻,瞎子!”孩子视力不好,他本来已经很痛苦了,结果爸爸还经常当着别人的面喊他瞎子,令他心中更加痛苦和自卑,因而常一个人躲在外面痛哭。这样当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坏处。所以说,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语气很重要。
其实,孩子比成人更爱面子。他们对于赞扬是极其敏感的,他们在比我们想象的更早的幼年时期就具有这一敏感度。他们觉得,自己能被别人看得起,尤其是被家长看得起并当众夸奖,是一种莫大的快乐。所以,当跟别人提起自己的孩子时,家长要怀着赏识和尊重的心态去谈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