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许多家长必定感同身受。在生活中,很多孩子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精力不集中,边学边玩;写作业时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应付过关;答题时,还没看清题目就匆忙作答,明明会做的,可因为粗心大意,却做错了……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让家长们不胜烦恼。
突出的学习能力、优秀的学习成绩是每一个孩子与家长的共同心愿。“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话说得正是方法的作用,也就是说,让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才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让孩子更加轻松愉快地收获到优秀的成绩,家长们应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的过程变得非常轻松,这样,孩子就能节省出很多时间,或者是在相同的时间中就能够学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帮助孩子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体验到成功与自信带来的喜悦,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学习中,不但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还要采用科学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就是不断地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兴趣上升。浓厚的兴趣,无疑是孩子可以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不良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多走了许多弯路,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削弱了孩子学习的信心。
由此可见,学习习惯对于孩子的学习而言意义重大。作为家长,让孩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任重而道远。
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状况,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是无法安心学习等情况。有的孩子虽然能够承受压力,甚至对学习的兴趣还很浓,但是当面对众多的书籍和繁杂的学习任务时,常常摸不着头脑,不知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因此,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制定新的、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积极地引导和鼓励他。
第二,养成以正确的姿势看书、写字的习惯。在孩子刚刚学写字的时候,家长就要协助老师认真地教。刚开始练习写字时,不要让孩子每次写很多字,也不要求快,更不能催促孩子。练习写字的初期主要应强调正确,宁可慢些、少些,也一定要写好。不少孩子到四、五年级就想学大人写连笔字,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要让孩子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家长应严肃正视孩子的学习,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不能因故分散孩子的学习精力。这样做,孩子就会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的必要程序来完成,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
第四,养成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习惯。作为家长应注意孩子对新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孩子复习,并做好复习检查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复习习惯,使知识系统化、连贯化。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即可指导孩子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这样教师讲课时,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第五,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让孩子当天完成。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家长只能给以讲解和启发诱导,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找到答案,决不能包办代替。
第六,培养孩子广泛阅读的习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做家长的要不断挑选各种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只要家长能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孩子,必然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课认真听讲是学习好的第一步和第一习惯。孩子上课不能长时间专心听讲、东张西望,经常做小动作、吃手、注意力分散;常常充耳不闻,心不在焉,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或无法理解老师课堂讲授的知识;记不全或记不住老师口头布置的作业和事情;复述老师所讲内容时,显得语无伦次……这些上课不注意听讲的问题常常困扰着家长,值得家长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