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是求知,是探索,是思考的花园里开出的花,是智慧的夜幕中闪着的光。”是的,疑问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遇事总问个“为什么”,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动脑的习惯,勤问“为什么”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事物的浓厚兴趣,而只有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孩子才有可能在这一个领域里有所建树,获取成功。鼓励孩子提问,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最佳方法。
一位人才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凡是为人类贡献过创造之果的人,他们浑身上下的口袋装的都是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孩子的问题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是却总能从他们提问时的眼神中看到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更是不可嘲笑的。
儿童期是问题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幼儿期,我们称之为“提问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什么都要问,而且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势头,经常使成人难以招架。他们的小脑袋里不停地冒出“怎么”、“什么”、“为什么”,听完故事他们总是问家长讲故事时用到的词语是什么意思。如:什么叫羡慕?什么叫打草惊蛇?
孩子的提问是一种借助成人的力量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上的探究行为,是孩子求知的萌芽。他们通过提问来理解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获得思维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孩子的提问过程通常隐含着极强烈的探索精神。作为家长,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提问,耐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引导孩子看《十万个为什么》,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家长还要主动给孩子讲,不要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其实在他们似懂非懂的时候,也能了解许多知识。孩子们的大脑是非常活跃的,家长们不能忽略从小对孩子的教育。
麦克斯韦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爱思考,好提问。据说还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领他上街,看见一辆马车停在路旁,他就问:“爸爸,那马车为什么不走呢?”
父亲说:“它在休息。”
麦克斯韦又问:“它为什么要休息呢?”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
“不,”麦克斯韦认真地说,“它是肚子疼!”
还有一次,姨妈给麦克斯韦带来一篮苹果,他一个劲地问:“这苹果为什么是红的?”阿姨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叫他去玩吹肥皂泡。谁知他吹肥皂泡的时候,看到肥皂泡上五彩缤纷的颜色,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上中学的时候,他还提过像“死甲虫为什么不导电”,“活猫和活狗摩擦会生电吗”等问题。父亲很早就教麦克斯韦学几何和代数。上中学以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麦克斯韦差不多都会了,因此父亲经常给他开“小灶”,让他带一些难题到学校里去做。
每当同学们欢蹦乱跳地玩的时候,麦克斯韦却进入了他的数学乐园,他常常一个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或者独自坐在树荫下,入迷地思考和演算着数学难题。
长大后的麦克斯韦主要从事电磁理论、分子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光学、力学、弹性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学、磁学、光学统一起来,是19世纪物理学发展的最光辉的成果,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综合之一。
爱提问是所有科学家们共同的特点,正是因为他们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他们才不断地求解,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乃至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有不断提出“为什么”并且一个个去解决突破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更多乐趣。而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只会读书、不会提问的孩子是不会成功的。
心理学关于思维的描述有这样一段话: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爱提问题的孩子,求知欲是旺盛的,是思维形成的表现,只有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
多问“为什么”,并不断地求解,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智慧;多问“为什么”,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求索的过程中,孩子的热情被充分激发起来,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多问“为什么”,还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孩子能从问的角度思考,得出他自己的结论,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多问“为什么”,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答案,既培养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让孩子认知到了获取知识的手段。
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是一个充满好奇而又不断探索思考的孩子。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问,对于孩子的问题,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都不要不耐烦,而应该积极配合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