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谓是考试的故乡,仅是科举考试,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传统教育中,一试定乾坤,分数成了孩子的**。由于分数,孩子被人为地划分为上、中、下几等,由于分数,孩子被锁定为聪明与愚蠢、有前途与没出息几类。然而,作为家长,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教学的终端结果——分数是不能完全体现整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流程的。以考试来评价孩子,仅仅是方法之一,单纯地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优劣显然是不科学的。更何况,传统的考试方法单调,模式单一,测试手法雷同,试题答案唯一,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此考试得出的分数,又怎么可能衡量孩子的优劣呢?
家长如果老拿分数说事,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只看分数,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焦虑感,从而导致厌学。分数绝不是学生的一切,某一次考试绝不代表孩子学习的全部。可惜父母们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功近利,如此反而适得其反。父母过分看重分数,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重重的心理压力,导致对学习的过度焦虑,这种焦虑就是对当前或潜在存在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一种过度担忧,严重时会令孩子对某些学科失去信心,导致厌学。
只看分数,会极度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每逢考试结束,孩子带着试卷回家,很多父母的第一句话总是:考了多少分?当获知成绩后,父母总是表现出不满意的表情,“才98分呀,下次努力。”“这次考了100分,下次可要保持住呵。”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从来就很高,对孩子的现状从来就没有满足的时候。孩子在得到这样的答复后会怎样想呢?这样孩子还有多少学习的积极性呢?
只看分数,不利于孩子与同伴、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人格缺陷。现在,很多人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学习成绩差,就是差孩子。作为父母,如果只是看分数,可以发现考试分数低的孩子,往往是孤立的,朋友不多,喜欢的人不多,别人谈笑风生,自己却躲在角落;别人讨论总是,这些孩子会故意岔开回避;看到老师,老远就躲起来,要不就装作没看见,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不说话、内向、孤僻、偏激,甚至破罐子破摔。
“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考试分数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某门课程进行一定阶段上的检查所做的成绩评定。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不能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更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作为家长,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关心孩子的具体表现,但应如何看待分数,却是一个科学而又严肃的问题,反映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方法及其成败。
第一,家长既要看孩子的绝对分数,又要看相对分数。这就是说,家长在看待孩子的分数时,既要看分数的多少,又要看所得分数与孩子自己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与班内同学比是位于上等、中等还是下等。如果与自己比进步了,那么家长就应赏识和鼓励孩子,反之,就要帮孩子全面分析退步的原:因。当与同学横向比较时,要清楚自己孩子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以便为孩子制定好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或方案。
第二,家长不要给孩子规定分数的硬性指标。如果家长给孩子规定考试分数的硬性指标,那么就会压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还很有可能导致孩子考试作弊、对家长说谎等不良行为的形成。
第三,衡量分数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孩子所在年级越低,学习内容就相对简单些,考试所得分数也就相对高些,而随着年级的升高,科目的增多,内容的加深,考高分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另外随堂测试和单元测试,得分可能高一些,而期中期末考试,得分就可能低一些;至于学年末及毕业考试等,要考高分就难得多了,而且分数往往还受题目的难易程度、覆盖面的大小、孩子身体状况、考前复习准备以及心理状态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不要只看分数的多少,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是。
第四,家长要正视孩子的成绩,帮孩子对试卷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一个学校只有当它能看到少年孩子的优点比缺点、坏处多十倍、百倍的时候,它才能有强大的教育力量”,这对家庭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明智的家长应正视孩子的考分,帮孩子科学、准确地分析试卷,总结经验教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耐心地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和提高措施。同时,还应看到成绩以外的东西,也就是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从关爱出发,扬长避短,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让孩子的个性及其特长得以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应试教育下的高分低能,早已不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家长们不要一看到孩子某次的分数不高就失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孩子各有各的特长,他干这行不行,干另一行很可能就是高手。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孩子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足以代表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不应将分数作为论成败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