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学习(1 / 1)

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因此,几乎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刻苦学习,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有一个好的工作,好的未来。但是,很大一部分家长自己却很少学习。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只有家长的内心是丰富的、积极的,才能培育出一个真正健康、快乐的孩子!

最近,一份由少年日报社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小学生每天读报的占16%,每天读杂志的占10. 6%。在中学生中,这一比例更低,仅8. 8%的中学生每天读报,6.2%的中学生每天读杂志。但看电视、上网显然比课外阅读来得有趣,超过20%的中小学生选择每天看电视,9.1%的中学生每天上网。另外,一成多小学生父母“从不”与孩子一起学习,近一半小学生父母“偶尔”与孩子一起学习。27%的学生称在家庭里从没接受到家长关于学习的指导。

日本早期教育学家根本进先生提出了“母子一同教育”法。所谓“母子一同教育”就是母亲和孩子一同去做某件事,如母子一同看电视,母子一同绘画等。根本进先生亲任指导老师,举办画展,他采取“发给母子同样题材,让他们各自作画”的独特指导方式。根本进先生发给母子同样的画,让母子分别来画,借以激发母亲作画的兴趣。当母亲聚精会神地画画时,孩子也会受母亲感染,也会兴致勃勃地画起来。在孩子的心目中,母亲无疑是最伟大的,如果母亲热衷于某件事,孩子也会对这件事感兴趣。如果母亲同孩子一同做某件事,孩子会备受鼓舞,兴趣大增。

由此可见,要想孩子能够刻苦学习,作为家长,必须自己先做出榜样。只要家长有积极向上、好学不倦的心态,在家长的影响下,必将培养出勤奋好学、充满自信的孩子。这比单纯地对孩子说教更有效。

那么,家长应怎样做到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呢?

第一,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儿童时期,孩子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的,所以教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行动起来,在他面前或是和他一起做点什么。也就是说,你不要光指望给孩子下命令、发指示。比如在纠正孩子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说,“不要老是东张西望,好好做你的功课。”你最好安静地坐在孩子身边,然后翻看他喜欢的书籍,把他带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平时,也不要命令孩子“别总是想着玩,先做完作业再说。”其实,你可以关上电视,然后一起与孩子进行学习上的互动,如,考查他的记忆力,玩一些脑筋急转弯等,在不知不觉中,调整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方面的话题。家长放下架子与孩子一起讨论学习方面的话题,不但可以培养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获得成就感,得到知识给人带来的快乐体验。父母在必要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装装傻”,给孩子当当“小老师”的机会,会促使孩子不满足于“知其然”,还养成“知其所以然”的好学精神。这完全符合“教学相长”的教育精髓。

第三,家长应多跟孩子进行交流。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学习进步、生活快乐,那就和孩子一起交流、学习、谈心,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平时,家长可以每天抽一段时间与孩子谈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比如晚饭时间是每个人可以分享自己一天所得的愉快时刻。家长问的可以是一些开放式问题,如你今天最好的事情是什么,而不要问那些可以用“是”、“不是”或点头回答的问题。同时,让孩子解释他学过的东西,这能让孩子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第四,与孩子一起学习时,家长的态度必须认真,不能应付。说起陪孩子学习这个问题,许多家长深有感触:如果家长心不在焉,孩子也会显得没有什么兴趣,而如果家长认真投入,孩子因为受到家长的感染,同样也会认真学习。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如果只是说“你要怎样做”的大道理,还不如家长同孩子一起认真去做。

第五,不要打搅孩子。许多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而且难以培养他们长时间注意某物,因为小孩根本就无法像成人一样集中注意力。要帮助孩子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家长能做的主要事情之一就是:不要在孩子显然醉心于学习的时候打搅他们,不要介入,以致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怕孩子学习时间长了,身体吃不消,所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经常是左瞧瞧,右瞅瞅,并时不时来上一句:“要是累了就休息会儿。”自己以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其实,这是在打断孩子的思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