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 / 1)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不少孩子厌学,是因为对所学的学科不感兴趣。而没有兴趣,就很难让孩子坐得牢“冷板凳”,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件十分艰苦的差事,需要坚强的意志作后盾,而孩子的自控能力往往又不强。试想,如果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时就会容易分散注意力,自然就不会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孩子对一件事很感兴趣,他就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

具体来说,兴趣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其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

最后,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孩子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因为他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热爱篮球。

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来说,篮球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施展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这种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长大之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童年,他都会说:“我是玩过来的,没人逼迫我学习。”其实,他所谓的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研究所有自己好奇的东西。由于乐在其中,就好像在玩一样。

总之,每个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都是被兴趣牵引着一步一步地实现的。作为家长,应当珍惜孩子求知的兴趣,并积极地给予保护和鼓励,从小引导孩子在自主求知中快乐学习。既要顺其自然,正确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循序渐进,正确引导,这样,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使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孩子学习做功课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一张自己的书桌是必不可少的。把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就会使孩子对经常在书桌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书桌要整洁,抽屉里要备有做各门功课所需的工具,这样当他需要时,立刻就能找到,不会因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断作业,心生烦躁。书桌美观舒适,孩子一有时间就会坐到这里开始他的学习活动。

第二,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普遍过高,他们希望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只要孩子端坐在书桌前,不管其效率如何,家长就感到欣慰,因而总是催促孩子“坐好——开始学习”。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危险。无视孩子的心理特点,任意延长学习时间的做法会使孩子把学习和游戏对立起来,厌恶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还会养成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因此,家长切莫目光短浅,舍本逐末,不能忘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头等大事。

第三,鼓励孩子获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功感。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孩子一旦获得成功,就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下去。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长应该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去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当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有兴趣、有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

第四,让孩子做老师,提供运用知识的机会。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做老师去教家长,试着交换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场,会提高其学习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