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心与孩子同行(1 / 1)

很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缺乏责任心,做什么事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的确,随着当前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的行径离“责任”二字的要求相去甚远。

有个寓言,让人读后思绪万千:

一群老鼠吃尽了猫的苦头,于是它们召开全体会议。大会的口号是“集思广益、解除猫害”,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大会气氛异常热烈。

众鼠冥思苦想,有的建议培养猫吃鱼、吃鸡的习惯,有的建议加紧研制毒猫药,有的说……最后,还是一只老奸巨猾的老鼠想出了一个令大家都五体投地的主意,就是在猫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猫一动就会有响声,大家就可以事先得到警报,躲藏起来。

它的建议全票通过。可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让谁去往猫脖子上挂铃铛呢?为了激发众鼠的热情和敢于冒险的精神,高薪奖励、颁发荣誉证书等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不过,无论出什么高招,始终不见一个老鼠挺身而出。至今,老鼠们还在为谁去往猫脖子上挂铃铛的事争论不休呢。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眼前的责任,认为等到以后准备好了、条件成熟了再去承担才好。在需要你承担重大责任的时候,马上就去承担它,这才是最好的准备。如果不习惯这样去做,即使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你也很难承担起重大的责任,很难做好重要的事情。

总爱逃避的孩子很难在学习上有大的突破。面对困难,他们习惯于让自己退缩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要知道,一个人想在事业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风险,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的进步与提升总是在突破与承担中获得的。卡耐基就说过:“有两种人绝对不会成功,一种是除非别人.要他做,否则绝不会主动负责的人;另一种则是别人即使让他做,他也做不好的人。而那些不需要别人催促,就会主动负责做事的人,如果不半途而废,他们将会成功。”

当然,责任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培养。无论在何时、何地,家长都要学会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所产生的重要性,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感。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越发有责任心起来。具体的做法如下:

第一,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就要求家长放弃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去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去为自己多承担一些责任。

第二,让孩子品尝挫折,学会承担。孩子处于成长之中,对一些事情表现出没有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因为许多时候他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后果,教孩子如何去面对并接受这次失败的教训,从中获得成长。如孩子在学校违规受罚,家长一定要支持老师的做法,不要想方设法去替孩子解围。孩子接受到惩罚的后果,承担能力同时也就增强了。

第三,约定责任内容。家长应该和孩子约定责任的内容,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楚告诉他做事的要求,并且与处罚联系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务活承包给孩子,要是没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这样,孩子才知道一个人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第四,不要让孩子逃避、推卸责任。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勇敢地去面对,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出面解决。比如孩子损坏了别的孩子的玩具,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帮人修理或照价赔偿;孩子一时冲动打伤了人家,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去登门道歉,并鼓励孩子去照顾被打伤的孩子等。

第五,要求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良好的责任心是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来维持的,而这恰恰是许多孩子所缺失的。孩子好奇心很强,兴趣爱好很广泛,但是缺乏坚持性、自制力,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打退堂鼓,不愿意再坚持下去。这是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并非孩子没有责任心。因此,为了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家长平时就应当注意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负责到底的良好习惯。

第六,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孩子有对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进行模仿的心理倾向,而家长在小孩子心目中一般都具有绝对的权威。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家长的负责任行为,孩子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长期的耳濡目染不由得孩子不受影响。所以,家长只有在生活中要求自己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