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想让孩子出色,让他们体验成功的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不错,大家经常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鼓励那些遭遇挫折的人振作起来。而事实上,真正能够屡败屡战、不畏挫折、执著向前的人并不多。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会让人信心全无,形成习惯性无助感。越失败就越没有信心,越没有信心就越容易失败,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有时候,成功更是是成功之母。这也就是当前教育界提倡的“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作为教育观念,它主张人人都可以成功,主张成功是多方面的,主张把培养孩子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目标。作为教育方法,成功教育强调从外压式的强制教育转变为内调式的自我教育。
成功教育是上海市闸北八中一位校长多年坚持成功教育总结出的教育理论。以前,上海市闸北八中是上海市闸北区最差的一所学校,该校学生有37%的人在小学留过级,毕业合格率始终徘徊在20%,最低时只有6%,但犯罪率却高居全区之首。该校学生90%以上来自最落后的棚户区,被当时的社会称作“垃圾学校”。当时流行的顺口溜是这样描绘的:“八中八中,大门朝东;流氓成群,打架成风。”然而,受命主持该校成功教育的一位校长,却对这所学校情有独钟,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十多年的“成功教育”,奇迹出现了:该校毕业生的合格率、优良率、升学率都达到了100%,形成了以进闸北八中为荣的新景象,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因而受到中国教育界的重视,成为教育部重点推介的全国名校。
是啊,成功是成功之母。孩子在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之后,自信心倍增,更容易成功。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用一个成功赢得更大的成功。
那么,怎样让孩子从成功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呢?家长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为孩子创造学习成功的预感。心理学研究和生活经验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一件事情有很大的价值,通过我们的努力后又可以实现,那么我们肯定会对它产生兴趣,并愿意做出努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时也应注意运用这规律,那就是为孩子创造学习成功的预感。
第二,积极鼓励孩子从事有兴趣的活动。正常的嗜好与充分的运动不但有助于调剂生活,更可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比如,当孩子在节假日要求父母陪同玩游戏时,父母大可不必严肃地说:“不准玩,快去做功课!”因为游戏不但能训练个人的思考力与临场反应,亦可提高理解力,对其前途有莫大助益。反之,若孩子因缺乏理解力的训练而无法领会课业的内容,必将随年级的升高与课程的加深,更难产生学习兴趣了。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兴趣广泛并喜爱运动时,应当积极地加以鼓励。
第三,让孩子发挥自己擅长的学科。有一位教育专家认为:“大脑犹如一条包巾:只要提起一端,便可带动全体。为何拥有一技之长的人,通常其他方面也会有优异的表现呢?正因头脑有如包巾般的特性,只要有一端被开启,其他部位也会相对地活跃起来。因此,若对某一课题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去做,必能促进全脑的活性化。”例如,有个学生数学方面的表现不理想,但是他语文成绩独占鳌头却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公认的。因此,他因拥有一门擅长的科目而充满自信与快乐。
第四,鼓励孩子获得成功。对孩子不提过高的要求,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给外地的亲戚写封短信,并请求远方的亲人抽空给孩子回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五,让孩子做老师。家长可以让孩子做老师教自己,试着交换一下教和被教的地位,孩子站在教方的立场,会提高其学习的欲望,同时,为了使双方明白,孩子自己必须深入地学习并抓住学习内容的要点,这对于其自身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第六,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孩子是学习的当事人,如果被迫学习,被迫考试,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生厌是可以理解的。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不是经常让孩子去解答问题,而是采取让孩子创造问题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会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且会激发讨厌学习的孩子的学习兴趣。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孩子会考虑什么地方是要点,父母也可以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以此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会对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觉得意的地方提出问题,这对父母来说,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如果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孩子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求和问题所在。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学习自然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正像我们的工作有难易的差别一样,孩子的学习任务也有程度难易之分,倘若一开始就好高骛远,便容易因为尝受失败的苦恼而丧失自信与干劲,最终一事无成。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事情开始时就顺利进行,便可令人全身心投入并且提高效率,还能因满足感与充实感的产生,激励孩子向更高远的目标积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