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上会“道歉”的人已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道歉公司”,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有不少人在家中却从不道歉,尤其是作为家长,更不愿向孩子道歉。殊不知,家长学会并勇于向孩子道歉,正是家庭教育中的明智之举。
日常生活中,大人和孩子都避免不了做错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向家长道歉的情况比家长向孩子道歉的情况要多。为什么?我们一般都认为孩子容易做错事,家长也负有教导孩子的责任,要教导他们有礼貌,做错事就要道歉等等;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通常都不知道家长有错,也觉得家长不会那么容易做错事。家长则认为自己一般能做对,即使做了错事也不需要道歉,他们觉得自己处在一种比较高的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不平等的地位。
专家提醒,这种现象其实是很不好的,大人让孩子做错事要道歉,他们就应该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不一定要对孩子说一大堆道理才会让他们懂得,大人应该以平等的地位看待孩子。家长做错事向孩子道歉了,孩子自然就会知道,以后他们做错事了,就要向家长或者被伤害到的人道歉。以身作则始终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故事一:
小明的妈妈发现钱包里少了50元钱,就一口咬定是小明拿了。小明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小明:“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小明不服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小明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补上一句:“小明,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小明觉得受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故事二:
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小惠却突然“失踪”了,爸爸可急啦,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小惠不在家学习,上哪儿玩去了?过了一会儿,小惠回来了。爸爸没等小惠解释,就数落开了。小惠没言语,进屋学习去了。过了几天,隔壁的张叔叔忽然登门向小惠表示谢意。原来那天张叔叔家来了电报,小惠想一定有急事,于是赶紧把电报送到了张叔叔单位。电报上说,张奶奶病危,让张叔叔速归。就这样,张叔叔终于在妈妈临终前见了老人家一面。小惠爸爸一听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那天不该武断地批评孩子。晚上,小惠爸爸请小惠坐下,十分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向孩子道歉。这事之后,小惠更爱爸爸了。
上面两个故事,可谓一反一正,给人以启迪。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这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家长怎样处理。可以说,小惠的爸爸是明智的,而小明妈妈的行为却是“失人心”的。
大凡天下家长,谁也不敢保证对待孩子的态度永远正确,但问题是家长们即使发现自己错怪了孩子也不敢大方承认。比如,明明是自己匆忙之中把钢笔夹在书本中,吃晚饭时却一口咬定是好动的孩子弄丢的。出于无所谓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家长们往往不肯向孩子认错,不少的家长更认为,向孩子道歉有失脸面,它会损害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然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家长自以为永远正确而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家长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置之脑后;而如果在对孩子做错事后,家长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味。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向孩子认错呢?在向孩子认错时,家长又应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家长要改变观念,放下思想负担,正视自身的错误。“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权利”,同时每个人还有改正错误的义务,不可能因为“为人家长”了就会不犯错误,也不可能因为孩子的爱戴而使错误消失。既然任何人犯错误都是难免的,那么犯了错误也就不必过分羞愧,而应将精力放在改正错误上,只要改了“就是好同志”嘛!因此,向孩子认错并不丢“面子”。
第二,家长道歉的态度很重要,不能太过于生硬、轻描淡写。否则,这些错误的态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会加深误解,因为孩子是十分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意识到家长是不是在敷衍。因此,家长应用真诚的态度来道歉,不要碍于面子或者身份,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说一下。
第三,要想让孩子从心理上接受家长犯错误的事实,必须与孩子多交流。通过交流,让孩子知道家长也是会犯错误的,但是,自己决不是故意要伤害孩子的感情,而看到孩子的感情受伤,自己实则也很内疚,孩子只要感受到家长的悔过之情,自然就会理智地对待犯错误的家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