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地向孩子学习(1 / 1)

常听到家长这样责骂不听话的孩子:“大人这么辛苦,从早忙到晚,你怎么就看不到呢?还调皮贪玩,不努力学习。”言语中,明显有这样的潜台词:孩子要学习大人的勤奋,少贪玩一点,成绩就会更好一点。

家长讲述自己的经历,让孩子学习大人身上的优点,这本是件正确的事。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榜样教育”能否被孩子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如何,就很难界定和衡量了。相反,如果大人反过来向孩子学习,以孩子为榜样,则教育效果不仅奇佳,而且能结出“双赢”甚至“多赢”之果!

“向孩子学习”,家长最大的心理障碍是什么?是失不起面子,放不下架子。他们总认为,孩子向家长学习是天经地义的,而家长向孩子学习是有失尊严、有失威信的,是家长无知和浅薄的表现。这种理念导致的行动是,有的家长明明是自己错了,也要坚持到底,宁愿委屈孩子,也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权威;有的家长甚至采取高压政策压抑孩子,在孩子面前横眉冷对,表现得神圣不可侵犯;有的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孩子臣服于自己的权威。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大大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和知识源,使家长“知识传授者”的传统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家长再也不能长期将自己置身于施教者这个固定位置了,也不能把孩子只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了。

家长应有这样的意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当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或出现错误时,家长通过教育让孩子明白事理,改正错误和改进缺点,这时,家长是教育者,孩子是被教育者;而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自己却不具备时,孩子就变成了教育者,家长应主动扮演被教育者的角色,虚心请教孩子,向孩子学习。特别是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更要提倡家长向孩子学习,而决不能做孩子的“独裁者”。这就比如,同是跨过一条河,当年家长走的是公路桥,而今天孩子走的是立交桥,桥发生了变化,两代人过桥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自己过公路桥的感觉,但没有理由说经过公路桥就一定比经过立交桥舒服。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赞“回家问问孙子”》的评论:

近来常和老同志们一起开会,讨论问题时往往会涉及某些当今的新领域、新学科、新知识,什么知识经济啦、知识产权啦、信息高速公路啦、计算机的使用和管理啦等等。有时遇到难题,一些同志便很自然地说“等我回家问问儿子”。或者“等我回家问问孙子”。

开始听到这类话,觉得很不习惯:当了一辈子知识分子,甚至是有点名气的知识分子,到头来怎么还要“回家问问孙子”?后来仔细想想,忽有感悟一这不是长幼失序,而是反映了我们正在经历一种历史性的变化。

“回家问问孙子”首先说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发展,我们的知识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车轮。而儿孙辈这方面的知识正在或者已经大大超过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在小学、中学、大学时代学的那点科学技术知识,比起今天的青少年,真是幼稚、肤浅得多了。今天,许多家庭都出现这种情况:当爷爷、当父亲的使用电脑远不如还在小学读书的娃娃熟练。这是社会的进步,不服气还真不行。

“回家问问孙子”,还说明了社会观念的变化。过去,老年人经常用这样的话训斥儿孙:“你懂得什么?”“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现在很少听见这类倚老卖老的话了,逐渐取代的是“不耻下问”。这是因为老年人已经承认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落后于形势,迫切要求迎头赶上,不再以“下问”为丢面子。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其实,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回家问问孙子”也属于正常现象。据说,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太快,法官审理案件时经常遇到自己不懂的专业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也往往只好宣布暂时休庭,回去请教专家或问问孩子。

是啊,如果家长能平心静气地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和令人钦佩的地方:

孩子天真无邪,敢讲实话。而大人有时考虑“言多必失”,不想说实话;有时考虑“忠言逆耳”,不愿说实话;有时考虑“语出伤人”,不敢说实话。

孩子善于自我激励,总是发自内心地为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而欢呼雀跃,从而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

孩子懂得摆脱烦恼,无论是一阵铃声、一张画片、一颗糖果还是一下抚摸,都可以成为他逃离烦恼的快车。

孩子大度、忠诚,只要你有一颗真挚的爱心,那些曾经有过的误解、强迫、忽视甚至伤害,都会被孩子抛到九霄云外,而依然全身心地投入你的怀抱。

孩子具有耐心和毅力,能够不厌其烦地重复任何一项单调的事情,直到完全熟练地掌握。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中可以看到,能告诉你做人之道,向你传授学问,帮你解决疑难问题的人,皆可称之为师。所以,孩子,同样也可以是家长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