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孩子过度压力(1 / 1)

我们都在说要给孩子一个积极的较高的期望值,有压力,孩子才能进步。但是不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可能头脑聪明,却调皮淘气,做事缺乏恒心和耐心;有的孩子可能踏实勤奋,却不善言辞,做事方法不够灵活。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这个孩子必须做到那个孩子那样,孩子必然难以做到。或者说,孩子刚刚学会走路,你却要求他跑起来,这是不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实际情况的。

生活中总是有许多家长以教育孩子“严厉”、“要求高”而标榜自己,实际上,对孩子的要求标准过高是弊多利少,长期下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必然会遭受伤害和打击。可以说,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错误,这是导致孩子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

第一,因果倒置,扼杀成长的快乐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成长的本质是不断地进步。进步本应伴随着快乐。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却异常地沉重,令孩子无比的辛苦。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没有快乐可言。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堪重负,选择了逃避、叛逆,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

第二,赢得起、输不起。“向上看,向前看”,这是中国人的口头禅。见贤思齐,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在孩子本身已经过于在乎自己位置的时候,一定要学会给孩子松口气。学习之道,贵在有张有弛。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会紧张,会失去正常的学习与反应能力。时间久了会神经衰弱,甚至崩溃。但很多家长不懂这一点,唯恐压力不够,把孩子逼得没有回头路。长此以往,孩子真的输不起、放不下了,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全线崩溃。

第三,南辕北辙,忽略兴趣的作用。很多家长会为了给孩子增加“一技之长”,给孩子报很多班,请一些家庭教师。学钢琴、学美术、练舞蹈、练书法……忙得不亦乐乎。家长觉得这样会给孩子的前途增加一些砝码,但如此功利的一技之长,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对于孩子来讲,他们也许本身还对某些事物很感兴趣,但当这种东西成为一种负担、一项任务压在他们的身上,所有的不爽和抵触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第四,急功近利,不懂得循序渐进。俗语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可是,一旦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总是“贪吃”。成绩不好的,想让孩子一下子赶上来;已经挺好的,想让孩子的优势更大一些。因此,孩子的头上,便有了很多“大跃进”似的目标。

第五,忽视综合素质,搭建学习的空中楼阁。很多孩子,正在逐渐失去学习以外的生活能力。说他们生活不能自理,绝非危言耸听,心理脆弱、思维模式单一、见识短缺就更普遍了。家长们都认为,让孩子拿出所有的时间来学习,至于其他的,以后可以弥补。殊不知,孩子的综合素质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所以,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升学、就业等问题时,自己首先要稳住阵脚,要科学地分解压力。该让孩子承担的,就赋予他;不该让他承担的,就为他挪开。成长本身充满着乐趣,何必让孩子无端品味那些沉重与艰辛呢。

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本无可厚非。但美好的期望一旦脱离实际且化为固执的强求,那么不幸便会迭迭出现。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规律——期望值越高,失望值越大;反之,期望值适宜,才会令人产生很强的满足感。这个规律用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同样合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那么,即使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家长也会熟视无睹,对孩子的表现一点都不满足。这种不满足的情绪波及孩子,使孩子产生焦虑、抑郁、恐惧、自闭、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自残、自杀、伤人等更严重的后果。这显然与我们教育的原意背道而驰!

很久以前,罗马有个小男孩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成天郁郁寡欢。

有一天,父亲把他带上罗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顶。到了塔顶,父亲对他说:“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试!”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多么聪明、豁达的父亲,他以一种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是呀,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期望值放低一点,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让孩子用力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目标。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不必是“龙”,他可能是善于冲刺的“小马驹”,也可能是耐力超群的“小牛犊”……可是,他们同样很棒。